高中语文 / 月考专区 / 高三 / 编号:20222879

湖南省天壹联盟2024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社会,认知,功能,学的,现实,虚构
预览图 5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2024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 科目:语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本试题卷共7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如缺页,考生须及 时报告监考老师,否则后果自负。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姓 名 机密★启用前 2024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所展示出来的独特的社会认知价值,一方面使我们意识到,很有必要 重新盘点文学的各种内在功能与作用,另一方面也将文学的真实问题有效嵌入信息化的倦怠社会之 中,使文学能够更有力地回应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种种关切。这不是有关文学的内涵与外延的双重 拓展,而是文学在新的社会发展境遇中的自我突破。无论我们如何看待非虚构写作,它对于中国当 代文学既定形态的突破,已成为一种无法忽略的事实。 首先,非虚构写作虽然标举社会认知功能,但它并不是为了否定或降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 教化作用,也不是想要排斥文学的其他认知功能,而是为了更科学地反思并建构文学的认知体系。 说实在的,文学作品究竞具有哪些内在的认知功能,一直是一个有待深究的问题。从文化认知上看, 有性别、历史和族群等,并由此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理论。从 人性及生命认知上说,有理性与非理性、欲望与伦理、感性体验等,并涌现了精神分析、感性主义、人 性论等批评理论。当然,也有社会认知功能的考察,并积淀了包括“艺术社会学”在内的相关理论。 但从总体上看,在文学认知功能的研究中,社会认知功能越来越走向边缘。这显然有悖于“文学即人 学”的核心理念,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可以说,文艺本身就是社会发展 的特定产物,同时它与社会之间又构成了紧密互动的张力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济楚,文学的社会认知功能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所承我的社会问题,还取 决于接受者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思雏。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读者坚持从某种单一 的认知角度来理解作品,或者恪守文学的审美标准作为唯一信念,也会使文学作品的社会认知价值 受到影响。因此,当我们重中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价值时,从另一种层面上说,也为了唤醒人们对 于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互动的密切关注,唤醒人们理解非虚构写作的介入性一它并不只是作家对 叙事本身的介入,而是创作主体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度介入,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些重要 问题的自觉介入。谁都明白,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变化也越来越快,特别是进入信息化 和消费化之后,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转型,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秩序层出不穷,以至于有 些作家认为“现实比作家的想象更粉彩”。这种现实,既为作家重新观察、理解和思考现实提供了巨 大的空间,也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这个复杂的社会,提供了各种有价值的审美接受之路径。 其次,非虚构写作之所以突出其社会认知功能,是因为现代社会本身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复杂 性和不确定性,召唤作家以求真的方式,真正地揭示社会生存真相,为人们提供真切的了解途径。众 所周知,中国现代社会正在逐步超越乡土/城市的二元结构,呈现出空前的混杂性,它既有全球化带 来的各种复杂冲击,又有地缘政治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既有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群体分裂,又有社 会竞争不断加剧后的群体倦怠;既有信息技术发展后的秩序变苹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