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 3.2.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化学观念:建立了关于原子构成的基本化学观念,理解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认识到这些粒子在原子中的位置、电荷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这些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思维: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等科学思维方法来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例如,通过分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学生可以推导出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通过比较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可以认识到原子质量的相对性和可度量性。这些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参与小组讨论等方式,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原子模型,以实践的方式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和科学家们的努力与贡献,学生可以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伟大,培养起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尊重之情。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员,有责任传承和发展科学知识,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通过强调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和微观世界的规律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应遵循客观规律、尊重事实真相。 1、原子的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相比,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 2、原子的构成: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无轨运动。所有原子都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无中子)。 (1)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 一束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箔: 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原子虽小,但原子内空间相对较大,而且电子质量很小 。 一小部分α粒子路径偏转———α粒子受到带正电的原子核的排斥,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一微粒,该微粒的体积很小,带正电,即原子核。 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α粒子撞到原子核被反弹,说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体积较小,但质量相对较大。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 1 ”,可省略。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实际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2、原子中各粒子间的个数推算,其原理是各粒子间的数量关系。 (1)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注意:该等号不适用与离子)=相对原子质量-核内中子数。 (2)核内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原理是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构成原子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为1,电子质量忽略不计,故近似算法: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任务一】原子的构成 1、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教材P69“科学史话”,了解原子模型的演变,完成填空: (1)道尔顿原子模型———实心球”模型 墨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非半弗斫,则不动,说在端”,认为不断分割物质,直到无法再分时便得到 ; 道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