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素材专区 / 文字资料 / 编号:2125209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语境下知道、了解、理解、认识评价词语探究

日期:2024-09-19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素材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2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语境下的知道、了解、理解、认识评价手段词语的探究 一·缘起 最近,在阅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时遇到一种困惑,那就是什么是“知道、了解、理解、认识”的能力、思维层级要求。 我们先来看看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纲要》,以下简称《标准》。 1.1 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通过 评价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 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 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通过表格我们看的就很清楚———通过……了解、认识、理解……”。为何要有这种不同的表述?放在《标准》里,就是基于学习目标而言;放在考试中那么则就作为评价指标而言。换句话说,就是借助某一现象,最后达到某一结果。在历史学科中就成为,借助某一历史现象,最后要求学生掌握到某种程度。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思维能力的一种评判打分。 二·知道 搜索《百度》没有得出像样解释,查阅《词源》后,其给的定义就是“了解”。再查阅在线《汉语词典》1.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2.认识道路。3.晓得,谓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 4.公文用语。犹知悉。多见于诏令。 5.犹厉害。貌似只有第3个意思和我们目前常用的差不多,但是显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在不断的努力下,终于从黄牧航教授的书中找到了一个解释,且和我们历史学科的评价要求是对应的———系指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形象材料等方式记忆历史知识。 黄教授把重点落在了“记忆”两个字,这点我相当认可。现在我们把他带入《课标》中看看,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可是我粗略地翻阅了《课标》后,要求学生达到“知道”层面的要求非常少,在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中有一条表述———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因此,要求学生能够“记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南海诸岛非常多,那我们有没有必要记住南海诸岛所有岛屿的名字呢?显然学生不可能做到,除非有意识的记忆,或者是专业人士。那就是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记忆,南海那里的岛屿是我们的领土就可以了。大家再将上面的小字部分往后看,《课标》还有一个能力级要。就是在知道的基础上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至于为何“知道”少,我们就不做解释了 三·了解 有了上述的经验后,我直接从黄牧航教授的书中找到了“了解”的定义———系指学生能够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容。 黄教授指出要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也就是说,我们把握的历史内容已经脱离的具体的碎片化知识,那我们依旧进入《标准》中进一步理解。 《标准·纲要》1.1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也就是说,上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展示“甲骨文、青铜铭文”。看完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