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 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一首《峨眉山月歌》,领略一下李白初次出游的心情。 探究新知 一、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探究新知 二、了解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大约在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诗境中流露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用山月这一象征意义的形象。来表达对家乡山水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诗人乘船从水路出发,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的半轮秋月,月影映在平羌江水中随江流前行。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转入渝州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探究新知 二、了解背景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探究新知 三、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 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 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 探究新知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探究新知 五、点拨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秋月、江水。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的秋月悄悄地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中,与滔滔的江水一道奔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既写出月映清江的美,又暗写秋夜行船之事。 探究新知 五、点拨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驶向三峡,漆黑的峡谷隔开你我,我怀着无限的思念赶赴渝州。 既写出行船路线,也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意象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课堂练习 1、《峨眉山月歌》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在( )的( )乘船远行,从( )出发,沿着( )行进,驶向(路过)( ),最后到达( )。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发”是( )的意思,“下”是( )的意思。途中见到月亮,勾起诗人思念( )( )的感情。 唐 李白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平羌江 渝州 三峡 出发 向下游走 友人 故乡 课堂练习 3、“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什么?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4、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月影。 此句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美,又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同意。本文诗眼是“思”。 “月” 是线索贯串全诗。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课堂总结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写景(1、2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3、4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分层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①《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_____, 。 ②《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