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对比阅读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国怀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自己的忧乐为线索抒发感慨,重申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主张。 B.乙文巧妙运用烘托手法,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 C.两文都多用骈偶句,而甲文善用对仗的词语加强议论,乙文巧用虚词表情达意。 D.甲文“先忧后乐”和乙文“与民同乐”,都表现出了古代君子崇高的思想境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①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②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刘宅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③,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④,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⑤;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菱溪石记》,有改动) 【注释】①差小:比较小。②偃然:静静地。③称:相称。④编民:平民。⑤幽谷:指幽谷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溪深而鱼肥 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行者休于树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C.其四为人取去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而一差小而尤奇 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偃 然 僵 卧 于 溪 侧 以 其 难 徙 故 得 独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