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成果展示】 《答谢民师书》的写作之道 郑旺吉(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广东 汕尾 516500)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155(2023)06-0065-02 【说明】本文发表于国家学术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国际刊号ISSN 1002—2155,国内刊号CN 61—1031/G4 )2023年6月(第三周) 《答谢民师书》是苏轼写给谢民师的一封回信。文章共三个部分:首先陈述双方的友谊,中间陈说自己的文章写作观,最后答复对方的请托。从行文的重点看,苏轼是以书信的形式比较全面地阐释了自己的文学观和写作观,而文章关于写作的理论论述,对当下的写作仍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求物之妙———识得事物独有之意,稔熟写作的对象 “求物之妙”,即善于寻求客观事物的奥妙底蕴,把握难以捕捉的生动意象。写作是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而不是再现。就写作而言,叙述什么样的事情,描写什么样的风物,介绍什么样的知识,阐述什么样的道理,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诱发点都是源自现实生活。即使是浪漫主义的夸张与想象,也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社会生活写作不竭的源泉,并不意味着自然万物都可以作为书写的对象,都适合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作者的成长环境和人生际遇不同,他对现实社会投注的眼光就不同,所关注的对象就不同。这样,写作时,对纷繁复杂的对象就能够各取所需。 事物是客观的存在,不论是形式的,还是内容的,当它们成为既定的事实时,其固有的属性也就确定下来。面对客观的存在,观察者在审视时,除了了解和认识其共识性的特质,每个人都会从中获得自己要了解的东西。这种带有鲜明个体性的内容,虽然是事物本身的,但更是属于观察者的。观之于物,得之于心,成之于思,述之于言,这样描写的内容才富有个性,才是独特的。北京的秋色是客观的存在,史铁生在地坛中感受到的秋味是深邃且稍显荒芜的,而郁达夫在农家小院感受到的秋味是“清、静和悲凉”的。对战争的关注与描写,视角不同,给人带来的感受也不同。孙犁把战争放到荷花淀中,让血腥与残酷消解在荷塘中,少了些悲哀与凄凉,增加了诗情画意;而茹志鹃则把对战争的审视聚焦在一床印有百合花的棉被上,除了反映战争的残酷,更写出普通人的人性美、人情美。客观的事物如此,对文学作品的关注也如此,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读者会附加上不同的审美意蕴。对于《红楼梦》的解读,鲁迅先生说道:“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客观的存在,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是被定型化的。但是,读者欣赏时,由于关注的视角不同,对其的取舍就不同。由此观之,在确定写作对象和范围时,以什么为关注点和切入点很关键。读出事物所具有的而别人却未曾读出的东西,这是前提。如果都聚焦事物的共相,产出的是千人一面的文章;只有从共相中窥见殊相,再把它表现出来,这样的文章才有独特性。“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方显韵致。 二、了然于胸———认识事物本质特征,明确写作的重心 从事物的共相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殊相,即事物的“属我”性,是保证文章独特性的前提,而对事物本质内蕴的认识与挖掘则是文章深刻性的关键。苏轼说:“能使是物了然于心。”就是说,对事物要细致地观察,熟悉、认识、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对进入写作范畴的对象,写作者通过认识分析,不应该止于“像什么”的层面,而应该达到“是什么”的高度。 世间万物皆可入文,不论是客观的存在,还是主观的情思,都有其自身的特质。风花雪月、鸟兽虫鱼各有风致,世界有了它们的装点,才变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