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试卷(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关于基本营养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糖类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糖类、油脂都含有C、H、O元素 C.淀粉和纤维素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 D.吞服“钡餐”可使蛋白质变性而引起人体中毒 2.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且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 A.工业制备高纯硅:SiO2Si(粗)Si(纯) B.工业生产硝酸:HNO3 C.工业生产硫酸:H2SO4 D.工业从海水中提取镁:海水 Mg(OH)2Mg 3.反应A(g)+B(g)―→C(g)分两步进行,X(g)为中间产物,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g)+B(g)―→C(g)为放热反应 B.反应A(g)+B(g)―→C(g)一定需要加热 C.C(g)比X(g)稳定 D.X(g)―→C(g)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4.生活中使用的塑料食品盒、水杯等通常由聚苯乙烯(?)制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苯乙烯和聚苯乙烯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相同 B.聚苯乙烯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聚苯乙烯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 D.聚苯乙烯属于烃,也属于纯净物 5.化学电源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所示电池为二次电池 B.图乙装置工作时,PbO2作正极材料和正极反应物 C.图丙装置工作时,Al电极反应式为Al-3e-+3OH-===Al(OH)3 D.图丁装置工作时,KOH溶液中的OH-向Ag2O电极迁移 6.利用如图装置或操作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利用甲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气体 B.利用乙探究电极间距离对电流强度的影响 C.利用丙探究CH4与Cl2的取代反应 D.利用丁验证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7.有机物C5H12及其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分别为(不考虑立体异构)( ) A.1种和3种 B.2种和7种 C.3种和8种 D.3种和14种 8.利用下表实验探究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反应温度 Na2S2O3溶液 稀硫酸 H2O 反应结 束时间 /min V/mL c/mol·L-1 V/mL c/mol·L-1 ① 20 10.0 0.10 10.0 0.50 0 t1 ② 40 V1 0.10 10.0 0.50 V2 t2 ③ 20 10 0.10 4.0 0.50 V3 t3 A.通过观察产生SO2气体的快慢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 B.实验②中V1=10.0,实验③中V3=6.0 C.通过实验②、③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③可知t1>t3 9.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已知海带灰中含有硫酸盐和碳酸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灼烧”时,需使用坩埚、三脚架、泥三角和酒精灯 B.步骤③的名称为过滤,步骤⑤中可使用CCl4提取碘 C.取少许“含I-的溶液”,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海带灰中含有硫酸盐 D.步骤⑤实现了硫酸盐、碳酸盐与碘的分离 10.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由②中的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11.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现象和实验结论错误的是( ) 操作 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 溶液褪色 SO2具有还原性 B 将SO2通入H2S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 SO2具有氧化性 C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 蔗糖膨胀变黑,溴水褪色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 D 将淀粉与稀硫酸混合加热后,加入少量新制的Cu(OH)2,再加热 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没有水解,或水解后没有葡萄糖生成 12.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研究反应2NO2(g) N2O4(g),反应过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