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八年级下册 /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编号:22764660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18 科目:初中历史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第一个,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五年计划,工业,材料
预览图 0
(课件网)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一五”计划。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成就; 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意义。 2.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意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工业化 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概念解释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材料一 长期的战争破坏,使整个中国大地千疮百孔,工农业生产破坏严重,物资极端贫乏,人民生活困苦,经济濒于崩溃。1949年与1936年相比,重工业生产大约下降70%,轻工业生产大约下降30%,农业生产大约下降25%。农村破产,厂矿关闭,投机猖狂,市场混乱。 ———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07)》 材料二 国民党逃跑时掠走的金银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统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1.背景: 材料三 1952 年,工农业总产值 810 亿元,比 1949 年增长 77.5%,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水平的 1936 年增长20%,三年中平均年递增率为 21.1%;其中工业总产值为 349亿元,比 1949年增长145.1%,平均年递增率为 34.8%。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材料五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项目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材料四 (3)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1.背景: 材料六 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等手段制裁中国,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赵学琳,陆静《对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解读》 (4)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实现工业化是唯一出路!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2.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重工业:是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如钢铁、煤炭、化肥和机械工业等。 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如纺织、食品工业和家用电器等。 合作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一 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 ———林捷燕、《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1)人民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材料二 促成当时中国选择优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