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5课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课堂导入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长 粮 1.95亿吨 19% 棉 164万吨 26% 钢 535万吨 296% 煤 1.3亿吨 96% 原油 146万吨 235% 说明我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想一想:以上图表数据说明了什么? 那么,在工业化起步的过程中,资金、原料、劳动力等工业化必需的因素由什么来提供呢?怎样解决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矛盾呢?在这个问题上,我国采取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最终保证了工业化的正常进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大改造的有关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与政策 2.知道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及政策 3.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4.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自学导航 1.三大改造具体指的是对什么的改造? 2.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怎样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改造坚持什么原则? 4.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何时达到高潮,又何时改造完成? 5.对农业和手工业通过什么方式完成改造? 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何时开始进行改造?何时完成改造?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对怎本家实行什么政策? 8.三大改造何时完成?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9.三大改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缺点? 一、三大改造的概念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为了满足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把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一 化 三 改 建设 改造 工业化建设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同时并举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一、三大改造的概念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二、三大改造的背景 1.国内:(1)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开展。 2.国际: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李老汉的烦心事儿 李老汉:贫苦农民,老伴早年过世,有一儿一女,在旧社会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和借高利贷生活。李老汉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新中国成立后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的热泪盈眶,本指望着今后能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并非如此,他很快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自己还没有耕牛,也没钱买种子。后来好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老汉为了活命,在冬天只得把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哎....要是能一起干就好了。 通过听完李老汉的故事,说一说1952年土地改革后李老汉还有哪些烦恼? ①农民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 ②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 ③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④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 ⑤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三、三大改造的过程 1.原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