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出现多支反元队伍,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 明太祖 (一)建立 1.时间: 2.都城: 3.人物: 1368 应天府(南京) 明太祖 朱元璋 (二)迁都 1.时间: 2.都城: 3.人物: 4.事件: 1421 北京 明成祖 朱棣 靖难之役 1421明成祖朱棣 1368明太祖朱元璋 二、强化皇权 教训: 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目的: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 《明史·胡惟庸传》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一)中央 1.政治: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吏 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帝 吏 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帝 五军都督府 统兵权 调兵权 (一)中央 1.政治: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2.军事: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中央 1.政治: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2.军事: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3.监察:(1)明成祖:锦衣卫 (2)明成祖:东厂 (3)明宪宗:西厂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吏 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帝 五军都督府 统兵权 调兵权 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财政 司法 军务 (一)中央 1.政治: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2.军事: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3.监察:(1)明太祖:锦衣卫 (2)明成祖:东厂 (3)明宪宗:西厂 (二)地方 1.取消行省,设立三司 2.分封诸子为王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锦衣卫木印 废丞相,权分六部 权力的分散 正面刻有“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明朝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构,当时凡遇重大要案,需要由这三个部门会审。 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根据材料说说官员上朝礼仪发生的变化,归纳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璋》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文化) 举子看榜图 1.考试题目 2.答题标准 3.答题格式 “四书”、“五经” 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八股文 (一)变化 材料一: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 材料二: 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严复《救亡决论》 古代科技发明占比表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时期 45(件) 28 62﹪ 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 (二)影响 设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诞生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殿试、武举 崇文抑武方针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八股取士 回顾所学将科举制发展历程补充完整,思考科举制发展本质目的是什么? (三)本质目的: 加强皇权专制的需要 四、民族关系 明朝形势图(1433 年) 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影响) 东北 北方 (一)东北女真 奴儿干都司 (二)北方蒙古 1571年“隆庆和议” 1.内容: 封蒙古俺答汗为王,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 2.影响: 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明朝统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