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 人教版(2024) / 六年级下册 / 4 比例 /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 编号:22786968

【核心考点集训】第四单元《比例》课件(共19张PPT)--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日期:2025-04-19 科目:小学数学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比例,两种,比例尺,根据,个数,知识点
预览图 7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课件网) 人教版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比例 知识归纳 模块一: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一:比例的意义 知识梳理 知识点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则可以组成比列,反之,则不能组成比例。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作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 2.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 知识点三:解比例的意义及解比例 知识梳理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解比例。 2.解比例的步骤 第一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内项的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 第二步:解方程求出未知项。 知识点四:正比例 知识梳理 1.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方法: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 3.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从(0,0)出发的无限延伸的射线。 知识点五:反比例 知识梳理 1.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 2.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方法: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这两种量的乘积是否一定。 3.反比例的图象:反比例的两个量也能用描点法表示在图象上,连成线后是一条曲线。 知识点六:比例 知识梳理 1.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2.分类:按表现形式分,可以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按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来分,可以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3.比例尺的应用 (1)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方法:①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直接列式计算。②设出未知数,根据“=比例尺”列式解答。 (2)用比例尺画图:①根据实际距离与纸张的大小确定平面图的比例尺。②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距离是多少。③根据图上距离和方向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并确定平面图的指向标和比列尺。 知识点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知识梳理 1.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方法:一看,二算,三画,四总结。 (1)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各占几格。 (2)二算:按已知比计算出放大图或缩小图的每边各占几格。 (3)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 (4)要点总结:边长和周长在变化,图形的内角大小不变。 知识点八:用比例解决问题 先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模块二:例题讲解 【典例1】用解比例法确定比例的另外一项 在9、5、10这三个数中添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能是( )。 【典例2】解比例 分析: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一个比例,由于10:5=2,则另一个比可以选择一个数:9=2, 据此即可求出这个数是18。除此之外,还可以是一个数:5=10:9,这个数是等其他情况。 18(答案不唯一) 分析:当比例的内、外项是一个算式时,要把它看作一个整体。 解:x=42×(1-) x=30 x=50 解:×(x+1)=1 x+1= x= 【典例3】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分析:名师点拨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如果ab=c(a、b、c为非零自然数),那么当a一定时,b和c成正比例;当b一定时,a和c成正比例;当c一定时,a和b成反比例。 判断表中两种量成什么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