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 课堂实录 一、教学背景 运动能力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到的三大核心素养之一,然而一些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之上,忽视了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运动技术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运动能力包括更为广泛的内容。教师过于强调运动技术而忽视运动能力的培养,会使体育教学变得机械僵化,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贯彻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学设计应确保教学内容与标准的要求紧密相连,确保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其体育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升。优化后的教学设计有助于确保教学内容与新课标的要求紧密相连,能在传承运动技术的同时有效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运动感知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到身体的位置、动作的方向和速度等运动要素,对身体肌肉的控制也变得更加精准、协调。然而,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学生在执行复杂或精细动作时仍会表现出不稳定的情况。这意味着他们的运动感知系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体育活动不仅为小学生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还促进了他们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显著提升小学生的运动感知能力,可以说体育活动是提升他们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反复练习和规范动作的纠正可以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让他们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技术传承目标: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包括起跑、途中跑、冲刺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如正确的步幅、步频、摆臂、呼吸节奏等。 2.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耐力、力量、速度、灵敏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运动感知能力,使其能在不同环境下稳定发挥跑步技能,逐步提高身体素质。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尤其是跑步的热爱,通过跑步训练培养不畏困难的精神、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使其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体育课咱们要学习的是“跑”。我先问大家一句,你们会不会“跑”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会!) 生:老师,跑步谁不会啊?太简单了! 师:哈哈,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飞毛腿”啊!“跑”确实简单,但跑步也有它的技巧哦!你们跑步时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动作呢?谁愿意上来给大伙儿“秀”一把,让我瞧瞧你们是怎么跑步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教师随机挑选一位学生) 师:这位同学很积极,先提出表扬!那就请你来给大家作个示范,就像平常那样,从这边跑到那边,我们都好好看着哦! (学生开心地来到起跑位置,欢快地跑了起来,老师和学生都在一旁认真观察) 师:大家要注意看,这位同学跑步的时候,他的步子有多大、手和脚的动作是不是很协调、他的呼吸是不是平稳。 (教师边看边以亲切的语气描述并引导其他学生关注跑步的关键要素) (学生演示结束后,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学生的实际动作,对其跑步方式进行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技术动作教学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了他跑步的样子,现在我们一起研究一下怎么跑步才更科学。你们想知道答案吗? 生(集体):想! 师:那好,首先,我们来看“起跑”。正确的起跑姿势是两脚前后开立,有力脚在前,紧贴起跑线,后脚跟稍抬起,就像弹簧一样蓄力,准备随时发力。 (教师现场演示) 师:接着是“途中跑”。我们在跑步时要注意让前脚掌先着地,而非全脚掌或脚跟。这是因为前脚掌着地可以起到缓冲和推进的作用,能够减少能量消耗。 (教师边解释边做动作进行示范) 师:接下来,我们看“摆臂”。跑步时,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