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你知道为什么是以这一天为“航海日”吗? 新课导入 帆影通四海 ———郑和下西洋 壹 海洋知识丰富 经历磨难,性情坚毅 熟悉各国情况 才能出众,深得皇帝信任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11岁被俘后送进宫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 郑和其人 明成祖 明成祖为什么选择郑和? 1.郑和 郑和下西洋 壹 文莱 2.西洋 郑和下西洋 壹 根据地图结合教材指出西洋在哪里? 明初,人们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西洋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归纳郑和下西洋所具备的条件?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太祖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当时明朝经济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材料三: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并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得到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材料二: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明史·兵志》 1、物质前提: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2、客观条件:明朝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发达 3、主观条件:郑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及杰出的领导能力;统治者的支持 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郑和下西洋 壹 1 2 3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传》 寻找建文帝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郑和下西洋漫谈》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 壹 郑和下西洋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①时间: 年,郑和率船队 次下西洋; ②路线: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7 30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榜葛剌进麒麟图》 友好交流 5.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郑和下西洋 壹 1405-1433 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人物 哥伦布 特点 时间 1492-1504 次数 4次 船队规模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到达范围 美洲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郑和 1405-1433 7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1500吨左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影响:①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6.特点 郑和下西洋 壹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②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7.影响 郑和下西洋 壹 郑和到了东南亚,他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郑和受到非洲黑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居民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 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 ③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④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在第六次返回时,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随船队来到中国 7.影响 郑和下西洋 壹 泰国 三宝公寺 印尼 三宝庙 中国云南 三宝楼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和平之师、友好使者 郑和下西洋 壹 材料: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