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 拓展模块二 7.3 精度计算 教学内容 精度计算 教学目标 了解加工精度要求; 熟练求解加工工件的尺寸精度问题;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分析;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件尺寸的精度问题. 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件尺寸的精度问题. 解决措施 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案例, 基于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要求学生模仿案例建立模型,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件尺寸的精度问题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 设计意图 复备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案例7-3】在车床中要加工如图 7-6所示的模型, 根据图形尺寸, 实际机床测量mm的尺寸为 70.2 mm, 在机床实际加工过程中, 如何修改刀具补正, 才能使得尺寸达到公差要求? 提问1: 根据图形分析,所给模型由哪些图形组成 引导学生利用平面知识得出结论. 提问 2: 各个机械行业的尺寸代表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提问 3: 加工工件的精度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创设问题情境,以工件测量尺寸为例分析精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索研究,掌握新知 讲授新知: 加工精度:指加工后零件表面的实际尺寸、形状、位置这三种几何参数与图样要求的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任何加工方法所得到的实际参数都不会绝对准确, 从零件的功能看, 只要加工误差在零件图要求的公差范围内, 即可认为保证了加工精度. 误差越大, 加工精度越低; 误差越小, 加工精度越高. 提问4:【案例7-3】中如何计算实际机床的补正范围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按照上偏差 70.05计算, 即 70.2-70.05=0.15(mm); 如果按照下偏差 69.95计算, 即 70.2-69.95=0.25(mm). 所以实际机床的补正范围为0.15~0.25mm. 教师点评和总结. 【例3】如图7-39所示, 在铣床加工中, 需要铣成如图7-40所示的形状, 要保证的圆弧同时与的圆弧和直线AB相切(A为的圆弧与直线AB的切点). 但在机床进行粗加工完成后, 图7-39 中尺寸实际机床测量为80.5, 在机床实际加工过程中, 如何修改刀具补正, 才能使得尺寸达到公差要求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按照上偏差 80.05计算, 即 80.5-80.05=0.45; 如果按照下偏差 79.95计算, 即 80.5-79.95=0.55. 所以实际机床的补正范围为0.45~0.55. 教师点评和总结. 【例4】在铣床中加工如图7-42所示的模型, 如图7-43所示, EC尺寸实际机床测量为41.5,在机床实际加工过程中, 如何修改刀具补正, 才能使得整体尺寸达到公差要求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按照上偏差41.12计算, 即 41.5-41.12=0.38; 如果按照下偏差40.88计算, 即 41.5-40.88=0.62. 所以实际机床的补正范围为0.38~0.62. 教师点评和总结 【例5】要在铣床中加工如图7-44所示的模型, 根据图形尺寸, BD尺寸实际机床测量为135.4, 在机床实际加工过程中, 如何修改刀具补正, 才能使得尺寸达到公差要求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按照上偏差 135.1计算, 即 135.4-135.1=0.3; 如果按照下偏差134.9计算, 即 135.4-134.9=0.5; 所以实际机床的补正范围为0.3~0.5. 教师点评和总结. 案例教学,引导利用精度解决工件尺寸问题,突破学习重点. (三)课堂演练,巩固新知 【练习1】要在车床中加工如图7-37所示,根据图形尺寸, 实际机床测量的尺寸为40.2, 在机床实际加工过程中, 如何修改刀具补正,才能使尺寸达到公差要求? 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堂指导,同伴督学助学. 教师讲解及点评. 讲练结合,巡堂指导,通过练习突破学习难点. (四)课堂小结 精度计算在各种设备上的应用. 工件尺度的精度计算. 巩固新知 布置作业 P181思考与练习1、2 举一反三 板书设计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