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科学精神:辩证地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明白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政治参与:了解我国近代取得的巨大成就,积极投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4.教学重难点:过渡时期的时间、总路线和总任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 【核心素养】 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是个烂摊子,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 旧中国农业: 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每人每天只能得到0.57公斤粮食。 资本主义工商业充分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不适应中国的现状。 旧中国手工业: 被侵略者大肆掠夺,惨遭毁灭性打击,非常落后。 思考:“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要如何来书写自己的成长道路?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时间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1956),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止: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材料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思考:从材料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千克 538.3千克 4千克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提示:要尽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 化 三 改” 农 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工业化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改造后性质: 改造方式: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改造行业: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资本主私有制 生产 合作社 生产 合作社 公私 合营 个体农民私有制 个体工商业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 公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革命。 拓展:三改(社会主义改造) 阅读材料,概括社会过渡的必然性。 建国之初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国营经济成为主导因素 国家积累了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个体农业难以适应工业化新形势 国际形势利于转变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思考:观看视频,联系教材和相关史实,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从革命阶段看: (2)从社会面貌看: (3)从社会制度看: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