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评(一) 1.C [解析] 要理解今天变化多端、碎片化的世界,要抚慰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我们必须从人类文明的大变局出发,需要热门的科学再加上人文科学,这强调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②③入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①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说法错误。 2.D [解析] 我思故我在、吾心即是宇宙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B不符合题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不符合题意。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符合题意。 3.B [解析] 题中两个观点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都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即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回答,①③正确。题中的观点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方面,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②错误。题中的观点不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④错误。 4.A [解析]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正确。“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抱薪救火”属于形而上学的思想,②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应正确。“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是可知论,“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对应错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属于辩证法观点,“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强调了发展,属于辩证法观点,④对应错误。 5.B [解析] 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尊重了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③符合题意。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并未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②不选。材料说明人能创造出新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不是创造出新物质,④错误。 6.B [解析] 动物没有能动性,不能能动地利用外部自然界,A错误。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这体现了劳动决定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B正确。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不能征服自然,而要尊重自然,C排除。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幸福的源泉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D排除。 7.A [解析] 题干中表明基因代码始终不变,其中的原因可能是DNA翻译产生蛋白质的方式本身存在着某种限制。这表明DNA本身存在限制避免了生物系统土崩瓦解,①正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错误。“控制这一过程的基因代码始终不变”表明存在相对静止,基因代码“固定”是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③正确。地球上的生命一直处于不断进化之中,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题干强调的是相对静止而非运动,④不符合题意。 8.A [解析] 二十四节气指导人们顺应大自然四季更替、万物循环的客观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这说明人们应该尊重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节气规律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①②符合题意。创新节气规律说法错误,③不选。应该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而不是使客观符合主观,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9.B [解析] 22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2颗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表明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卫星发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①④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消除客观规律的制约”的说法错误,②说法错误。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