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国的农业 教材以浙江安吉县“生态立县”为切入点,通过“六大特色产业”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生态农业与产业融合的路径,如白茶产业如何依托自然环境打造品牌经济。教材设计的问题链如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能够激发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深度探究。 本节教材包括“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四部分。 第一部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过玲玲与贝贝的认知对话,引导学生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多维度自主构建农业的完整定义。并设置“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石”的作用。 第二部分中国的农业发展,分“历史成就”与“现代转型”两条主线。两条主线,前者以阅读材料“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凸显我国农耕文明底蕴,及农产品产量优势;后者以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施农业中的大棚蔬菜为例,展现科技创新对提升粮食安全与生产效率的核心作用,例如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 600千克的案例,直观体现藏粮于技的战略价值。 第三部分主要农作物分布,依托小麦与水稻分布图,结合商品粮基地标注任务,揭示气候与地形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例如南方湿热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北方温凉干燥环境利于小麦种植,并通过北方制糖厂是否适合种植甘蔗的思辨问题,强化自然条件与农业决策的关联性认知。 第四部分畜牧业分布,从饲料来源、生产方式等角度分析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的差异。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农业这一概念可能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认识上。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农产品,但对于农业生产的过程、农业分布的规律等方面了解较少。在身心发展特点上,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获取知识,但在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 【内容要求】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源,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综合思维: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区域认知: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包括东西部、南北方的不同,明确不同区域的农业特色。 地理实践力: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为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农业的概念和主要部门,明确农业的范畴和各部门的特点。 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3.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难点: 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解决实际的农业生产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第2课时 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畜牧业分布 课题 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畜牧业分布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四种常见农产品图片:棉被、花生油、茶叶、红糖,提问:“你知道它们分别来自哪些农作物吗 ” 承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今天我们来看看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 通过直观的图片直接导入课堂。 教 学 过 程 一、经济作物分布 教师讲解经济作物的概念,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常作为工业原料。 课件展示经济作物和其用途的图片,讲解经济作物可分为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饮料作物和热带作物。 展示教材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引导学生识别棉花、油料、糖料、茶叶等作物的主要产区。 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简明定义,帮助学生建立“经济作物”的科学概念。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渗透“区域认知”素养。 教 学 过 程 教师总结:棉花主要分布在新疆、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分布较普遍,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两省;甘蔗主要分布在华南,广西是最大产区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