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5.红红火火中国年 本课内容分析 “红红火火中国年”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核心主题。春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情感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教材借助丰富的图片、简洁易懂的文字,全方位展示了春节期间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拜年等传统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春节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且充满欢乐记忆的节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深度,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共有两个话题,分别是“我家这样过新年”和“越过越好中国年”。 在“我家这样过新年”这一话题中,教材呈现了春节期间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拜年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对春节习俗有直观认识。介绍春联的起源与演变,春联上的吉祥话语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年夜饭中各种菜肴的寓意,如鱼象征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等。对于拜年习俗,讲解其历史渊源、传统礼仪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化。此外,还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过新年的差异,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拓宽学生对新年文化丰富性的认识。 “越过越好中国年”则侧重让学生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农历新年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创设过年的情境,如布置教室,播放过年的音乐、展示过年的图片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过年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过年的变化,交流讨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年越过越好,从而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和谐,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和关爱家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材设计诸多体验性、探究性活动,如鼓励学生调查自家过新年习俗的由来、变化,探究不同地区新年习俗差异的原因。安排学生亲手参与制作年夜饭、写春联等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深入体会新年习俗内涵。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活动准备 学习目标设计 1.通过听故事、收集资料等形式,了解春节的由来、相关习俗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2.通过交流分享,体会春节的喜庆氛围;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春节的活动和自己的感受,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情境再现、情感体验等方式,激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培养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深切感受春节的欢乐氛围,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2.难点:深入理解春节所蕴含的团圆、感恩、祝福等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谜语: “大红灯笼高高挂,辞旧迎新笑哈哈。”(打一节日) “一张红纸剪花样,贴在窗上真漂亮。”(打一春节习俗) 2.学生回答。 预设1:“大红灯笼高高挂,辞旧迎新笑哈哈。”(谜底:春节) 预设2:“一张红纸剪花样,贴在窗上真漂亮。”(谜底:贴窗花) 3.教师播放短视频《热闹的中国年》,视频中展现人们挂红灯笼、贴春联、逛庙会、舞龙舞狮等场景。 设计意图 营造浓厚的春节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直观感受春节的喜庆与欢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4.提问:同学们,刚刚视频里这么热闹,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节日的场景吗? 5.学生回答。 预设:这是过年的场景。 6.教师:对,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热闹、最隆重的春节。那么,春节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预设1: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