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知识点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成分 体积占比 作用 干洁空气 氮气 78%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气 21% 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0.038%(变动) ①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②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氩气 0.93% 臭氧 极少 ①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②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因时因地而异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知识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 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 2垂直分层 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①因纬度而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②因季节而异: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随着气温降低,易成云致雨必要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凝结核;③降温(气温降低,水汽凝结)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臭氧集中分布在22—27千米,它可以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①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②有利于航空飞行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水汽、杂质很少,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部到3000千米的高空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上升 (在300千米的高空,温度可达1000℃以上) 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会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持续上升 ①出现流星现象;②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大气密度极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 距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 知识点三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 含义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即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个高度范围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称为逆温现象 图示 2逆温的主要类型 类型 发生的条件和过程 易出现地区 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中高纬度地区,黎明前最强 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运动到冷的地面上空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大,降温较快,上层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中纬度沿海地区 锋面逆温 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冷气团位于锋面下部,会形成逆温 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 地形逆温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即地形逆温 山地、盆地和谷地 3逆温的影响 不利影响 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