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来做美食》教学设计 课题 《我来做美食》 单元 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源自“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中华传统美食”为文化载体,以“彩泥塑造”为表现手段,融合欣赏、探究、设计与展示四个环节。教材通过“出水芙蓉图+荷花酥”双图并置,引导学生发现“美食”与“美术”共通的形、色、意之美;通过“搓、团、切、卷、粘”等动词,直观呈现泥塑基本技法;通过“家人喜爱”“健康营养”等话题,将学科学习与真实生活相联结。知识结构与价值:传统美食的形色特征、吉祥寓意;彩泥的调色与基本塑形技法;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由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能力、简单工具(塑料刀、牙签、压印模)的安全使用。文化和创新:中华饮食“观色、品香、造型、寓意”合一的审美智慧;勤俭节约、尊长爱亲的传统美德;在“像”与“不像”之间寻求趣味表达,鼓励“食材替换”“造型夸张”“故事场景化”等个性化设计。 4.文化理解:通过学习传统美食“年年有鱼(余)”“团团圆圆”等寓意,能够联系中秋、春节等特定情境,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感认同。 学情分析 本课适用于小学二年级学生,二年级(8–9岁)学生基础在经验上已具备简单泥塑经验(“水果”、“昆虫”等),会搓圆、压扁、拼接,但对“薄片卷曲”“层叠包裹”等复杂技法尚不熟练;在认知上,能凭直觉辨别“好看/不好吃”的颜色,却缺乏“色相—明度—纯度”系统概念;对“寓意”理解停留在“像什么”阶段;在心理上对手部操作保持浓厚兴趣,注意力持续 10–12 分钟,渴望同伴赞赏,愿意讲述“我家的一道菜”;在差异方面,学生接触外卖、网红甜品多,对传统节日食品体验少,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色彩命名与搭配经验不足。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需求:① “让家人喜欢”的真实任务驱动;② 可模仿又可创新的范例;③ 即时可见的操作反馈(颜色混合比例、造型稳定度);④ 展示与“售卖”情境体验(班级“云餐厅”小程序点赞)。 重点 用概括的手法表现美食的“典型特征”(如饺子的花边、蟹的八足、荷花酥的层层花瓣)。 难点 色彩的“食欲感”搭配(饱和、对比、渐变)与整体构图的“宴席感”组合(高低错落、主次呼应)。 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页1展示饺子、粽子、青团等实物图片教师提问:传统美食知多少学生作答教师深入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美食?学生自由作答导入页2展示火锅、蛋糕、寿司等动画图片教师提问:知道家人都喜欢哪些食物吗?说说看。 学生思考自己认识的传统美食的图片学生列举家人喜欢的食物 利用提问和照片情境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1.新知讲解A.传统美食的魅力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食物的颜色特点?2、它们的形状独特之处?3:吉祥寓意?(如糖葫芦象征甜甜蜜蜜,年糕寓意年年高)B.泥塑基础技法:7步入门搓:双手搓长条(如薯条)压:压成圆片(如煎蛋蛋白)粘:组合部件(如糖葫芦串联)卷:卷螺旋状(如蛋糕卷)团:单手团圆球(如糖葫芦果)戳:戳孔洞(如豆粒印痕)切:切割形状(如薯条段)C.材料准备彩色泥塑材料:红、黄、绿、白等基础色,用于塑造美食的丰富色彩泥塑工具:塑料小刀用于切割塑形,牙签用于固定和细节刻画辅助用品:工作台布保持整洁,湿纸巾清洁双手,作品展示盘用于陈列完成品D.创意美食制作实践指导糖葫芦:团5个球→牙签串联→→搓长条做糖衣豌豆荚:搓绿长条→压平弯曲→团小球粘内部煎蛋:黄球压圆片(蛋黄)→白球压大圆片(蛋白)→粘合成型2.艺术欣赏A.传统美食“美”在哪里?展示出水芙蓉图(中国画宋代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