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检测试题(1-2单元) 2025-2026学年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化石一词源自拉丁语“fossilis”,意为“挖出来”,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甲骨文 D.国家产生 2.考古学者已发掘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的两颗门齿化石、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的完整头骨化石、湖北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的3个头骨化石,同时发现他们都已经能制作和使用工具。这说明( ) A.中国古人类化石的数量最丰富 B.中国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类头骨化石 C.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高 D.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找到了实证 3.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这里生活着河套人。下面三幅图可用来研究( ) A.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 B.磨制石器的发展进步 C.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D.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 4.如图中的文物可以直接佐证的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 A.渔猎采集的进步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早期国家的出现 D.贫富差距的扩大 5.下图中的文物可以印证河姆渡人( ) A.能够制作玉器 B.懂得饲养家畜 C.掌握了雕刻技术 D.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6.有考古学家认为,下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 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 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 7.下图的大汶口文化八角星纹彩陶豆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被誉为“天下第一罐”,与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胜利女神雕像、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相比肩。它反映了当时( ) A.生产力高速发展 B.精湛的制陶技术 C.人类生活较精致 D.新石器异常精美 8.考古发现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4700年)面积在600万平方米以上,核心区由9座夯土台及其环壕围成。其“宫城”区护城河环绕,呈现择中而居、中轴对称格局,附近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白陶、黑陶、彩陶及大量水稻。这说明当时黄土高原可能出现( ) A.中央集权制 B.奴隶制王朝 C.礼乐制度 D.早期国家 9.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4300—4000 年。经考古证实,遗址分为宫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墓地和观象台等功能区。该遗址可证实(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区域文化的交流 D.华夏民族的交融 10.《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材料中的历史叙述反映了( ) A.早期人类的产生B.原始农业兴起 C.禅让的传说 D.世袭制开始 11.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先秦时期的( ) A.石器制作 B.农耕发展 C.国家治理 D.社会生活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的确立 C.秦国实行商鞅变法 D.都江堰的修筑 13.公元前541年,晋国与狄人在大原山作战,将领魏舒认为“彼徒(步兵)我车(战车),所遇又阨(狭隘)”,于是“毁车以为行”,最终打败狄人。这反映了( ) A.晋国与北方狄人的交往 B.晋文公夺得霸主的地位 C.大规模民族交融的出现 D.地理环境影响作战方式 14.据以下图文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恶金(铁金属)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A.农业技术革新 B.社会生活丰富 C.商品经济繁荣 D.手工技艺高超 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