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 期中专区 / 七年级上册 / 编号:24206629

期中综合试题(1-2单元) 2025-2026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28 科目:初中历史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当时,文明,文化,时期,发展,使用
预览图 5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综合试题(1-2单元) 2025-2026学年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在历史项目式探究学习中,小华所在小组分配到的任务是探究北京人的生活,通过探究他们得出结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下列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 ) A.动物化石 B.头盖骨、牙齿化石 C.打制石器 D.灰烬、烧石和烧骨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农作物种植的出现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打制石器的使用 D.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 3.下列图片中文物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熠熠生辉的彩陶文化 B.远古响起的悠扬笛声 C.中原大地的文明曙光 D.稻作文化的艺术魅力 4.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贫富分化出现 B.玉器生产普及 C.早期国家产生 D.财富争夺激烈 5.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依据中国方案,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 A.磨制石器 B.水稻、粟等粮食作物的种植 C.制作陶器 D.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6.考古发现,陶寺水沟遗迹与良渚水坝系统存在相似之处,并见证了当时统治者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据此可以佐证( ) A.陶寺直接效仿良渚进行管理 B.早期中国南北文明相互交流 C.强制性统治有利于社会发展 D.两地均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7.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下图出土的文物可共同印证( ) A.中原地区文明领先 B.中华龙文化已定型 C.玉器制作方法成熟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8.“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材料中的“家天下”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9.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礼乐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不同等级的贵族在祭祀、朝聘、宴飨等活动中,使用的礼器、乐舞都有严格规定。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C.推动了民族大融合 D.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10.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小国通过“聘而献物”的方法乞求免受大国欺凌,如鲁国朝周王室3次,朝齐、晋、楚达33次。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外戚的势力膨胀 B.各诸侯国竟相变法 C.战争形式多样化 D.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11.下图为春秋时期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 ) A.儒家思想的盛行 B.铁制农具的推广 C.兼并战争的发展 D.牛耕技术的应用 12.《史记·晋世家》记载:“(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平民),晋绝不(祭)祀。”该史料反映的史实是( ) A.尊王攘夷 B.西周分封 C.三家分晋 D.七雄争霸 13.下面记载的内容反映出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管子·地图》 “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孙子兵法·地形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14.顺应时势,从富国强兵的需要出发,礼贤下士,推行县制,奖励耕战,“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的典范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5.原始农业主要依靠石锄和棍棒等工具进行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精耕细作的生产。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各国变法改革的推行 C.青铜农具开始广泛使用 D.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16.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