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课题:《刘胡兰 》 内容分析: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建立对革命先烈崇高气节与忠诚品质的深切认同与敬仰,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语言运用:准确认读并理解“收买、威胁、牺牲、挺起胸膛”等关键词语;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读好人物对话,感受语言的坚定力量;能借助关键词讲述故事。 思维能力:能通过对比(敌人手段与刘胡兰反应)、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对“刘胡兰为什么不怕死”进行合理推断,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刘胡兰在生死考验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格美、精神美与崇高美,并能通过朗读、写心里话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 教学难点:体会刘胡兰内心的坚定与无畏,初步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精神内涵。 课时目标 认识生字;初步理解“收买、威胁”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故事时间轴”了解刘胡兰被捕、牺牲的故事脉络。 通过年龄对比和背景介绍,初步感受刘胡兰的勇敢,激发敬佩之情。 大单元情境联动:各位红色故事宣讲员们,这是我们“故事研习营”最沉重的一站。今天,我们将化身“英雄事迹探访团”,去认识一位年仅15岁的女英雄———刘胡兰,探寻她小小身躯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第二课时:直面生死考验,感悟英雄气概 核心任务:聚焦人物对话与细节,通过情景朗读与思辨讨论,深入体会刘胡兰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情景再现:聆听英雄之声 1.学生齐读第一段,说一说从这一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2.聚焦词语:抓住“阴沉沉”一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回忆一下,每当天气下雨或者阴天的时候 ,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感觉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变得低落。那么,这种感受运用到文学作品中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同学们,课文中“阴沉沉”描写了当时的天气环境,也衬托出刘胡兰 被叛徒出卖被捕时人们当时沉重的心情。 3.指导朗读。 朗读的语气应缓慢、低沉,符合“阴沉沉”的天气氛围,营造出英雄被捕的悲壮感。 4.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分别圈画出敌人说的话刘胡兰说的话。 5.课堂 活动:“永不消失的电波” 教师提问:敌人对刘胡兰用了哪些手段?刘胡兰又是如何回应的?让我们通过“电台广播”的形式,重现当年的对话。 划分角色:教师或一名学生扮演“敌人”,全体学生扮演“刘胡兰”。 对话朗读: “敌”:(凶狠地)“你说,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 “生(刘胡兰)”:(坚定地)“我不知道!” “敌”:(假惺惺)“告诉我们,给你地,给你钱。” “生(刘胡兰)”:(愤怒地)“给我个金人,我也不知道!”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敌人的凶恶与狡猾,读出刘胡兰一次比一次更坚定的语气。 分角色对话朗读(全体扮演刘胡兰)。 学生通过“化身”英雄、亲口说出铿锵誓言,学生从旁观者变为情感参与者,在极具仪式感的集体朗读中,亲身体验刘胡兰的坚定与无畏,将文字转化为有温度的情感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全员参与的对话朗读,让学生“成为”刘胡兰,在铿锵有力的回答中亲身体验她的坚定不屈。 第二节:思辨时刻:何为“伟大”与“光荣”? 1.教师引导:师:面对敌人的最后威胁———不说就枪毙你!”刘胡兰是怎么做的? 聚焦细节:出示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