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第一课时) 教案 【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设置成两个课时来上,如果学生基础较差的可能需要自己调整为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导入以如今的博物馆热引出主题“走进博物馆见证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通过三个议题(三个博物馆参观)讲解三种社会形态。 【课标要求】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学生将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增强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坚定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弘扬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教学重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管理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进步、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比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第一页】同学们,我们今天将开启必修一《中国特色设主义》的学习。整本书总共四课,第一课从人类社会演进中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是如何产生;第二课到第四课讲述社会主义如何让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框学习。 【第三页】如今,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生活。博物馆凝聚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和成就,它就像一个窗口,洞晓着人类历史最悠久的秘密。 【第四页】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一框部分,一起走进博物馆,见证人类历史的发展?首先进入第一个议题。一起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 议题一: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第六页】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首先要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这张图要让学生记在课本上并背得。 【第八页】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展示了距令大约 6000 年前古老文化。 【第九页】接下来我们一起参观,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共同劳动,使用的工具石镰与尖底瓶。 议学情境:原始社会生产力低,需要用打磨的石斧去采集食物。当时的生存环境恶劣,需要不同人群形成氏族共同生活,由氏族长老决定各项大事及食物如何分配。 议学问题:结合课本分析以上解说词是否存在错误。 答案:(1)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与新时期时代,打磨石器为新石器时代,此时人们已经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2)是以血缘关系形成氏族;(3)是由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不是长老决定,食物也是按平均分配。 师:原始社会到底是如何生产的?一起总结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 【第十一页】在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不断进步,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逐步私有化,最终以土地私有为标志,私有制确立。由此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占据有利地位的成为统治阶级,阶级社会的产生意味着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第十四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新的社会形态出现······· 进入第二个议题。 议题二: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 【第十六页】一起参观第二个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第十七页】在展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彝族文字,生产的人民,还有被压迫的奴隶。 议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