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3辨别物质的组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聚焦研究历史智慧-追踪人类认识和研究元素的历史足迹,化学史情境的引入使学生理解了元素概念的发展,通过插片拼插、插片分类、原子分类等活动,体会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构建元素概念。 2.通过分析不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理解元素与物质、原子的关系,应用元素观解释相关事实。3.完善微观粒子与元素结合,能够全面分析纯净物的组成,并在化学变化中追踪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变化,从而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4.了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能够记住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学生能初步运用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认识元素符号的宏观和微观含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元素概念;元素和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及其符号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和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一 追踪人类认识 和研究元素的历史足迹 【展示】“饮用水特征性指标”以及一些食品的成分表,引出“元素”这一概念 【活动1】学生自主预习有关元素概念的发展史,分享交流 环节二 主动探索,拆分模型-探寻元素概念 【问题1】以身边常见物质水、氧气、二氧化碳为例,对分子、原子、物质的构成如何认识? 【问题2】物质的构成中最基本的粒子都含有哪些相同的微粒? 【活动1】学生用插片或黏土表示物质的分子进行组装和拼拆。 【小结】通过拼拆直接体会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过程。 环节三 深入探索,建构活动-元素概念的生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问题1】什么样的原子可被分为一类? 【活动1】知识迁移原子内部结构,提出猜想,分析决定元素种类的依据 【问题2】回忆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中的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有没有其他的碳原子。 【活动2】碳-12,碳-13,碳-14分别是碳元素的三种原子,下图是三种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 【问题3】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否为同一类原子呢? 【活动3】分析钠离子的形成过程,比较钠原子和钠离子有什么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 【问题4】你能描述出元素的概念吗? 【问题5】谁决定元素种类? 【小结】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环节四 宏观视角认识元素-建构“物质组成与结构”模型 【问题1】为什么元素是原子的总称? 【学生活动】氧元素的“寻友之旅”。 【问题2】读图,地壳中元素含量如何分布? 【小结】按质量分数在地壳中排前五位的元素有氧、硅、铝、铁、钙。 【学生活动】体会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构建物质、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环节五 建构并应用守恒观 【问题1】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原子、元素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 【活动1】拼拆组装分子模型,探究化学变化中微粒的变化。 【小结】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环节六 符号表征物质-认识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及意义 【问题1】追踪历史,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从何而来? 元素符号的写法 【活动1】学生朗读识记常见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活动2】小组讨论,O、2Mg、Fe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小结】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3辨别物质的组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聚焦研究历史智慧-追踪人类认识和研究元素的历史足迹,化学史情境的引入使学生理解了元素概念的发展,通过插片拼拆、插片分类、原子分类等活动,体会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构建元素概念。 2.通过分析不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理解元素与物质、原子的关系,应用元素观解释相关事实。3.完善微观粒子与元素结合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