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下册 / 第二单元 / 7 / 7.1 风景谈(2023) / 编号:20305924

《 风景谈》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4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风景,画面,延安,茅盾,六幅,沙漠
预览图 9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课件网) 风景谈 茅 盾 学习目标: 1.概括“风景”画面,解读“风景”内容。 2.了解寓于风景中的精神内涵,体悟作者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的讴歌。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始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长篇:《蚀》、《子夜》 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残冬》 短篇:《林家铺子》 散文:《白杨礼赞》 日寇占领武汉后,即改变侵华策略,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国民党也加紧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 ,中共中央于1939年2月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主席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参加生产运动。延安军民们或开荒种地,或烧炭熬盐,或养猪养羊,或织布纺纱,积极参加生产。 1941年,参加垦荒的三五九旅垦荒播种1.12万亩,收获细粮32万多斤,蔬菜164万多斤,每百人养猪月20头,经费自给达到了78.5%。至1943年秋,“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第三五九旅,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公粮约万石,从而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自主探究: 1、“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这篇课文共“谈”了六幅风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字的短语为每一幅“风景”起一个最适合的标题 沙漠驼铃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高原归耕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延河夕照 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窑洞雨景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维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桃林小憩 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茶桌”———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 桃林小憩 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茶桌”———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 北国晨号 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1、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2、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3、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合作探究: 不孤立。六幅画面都是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