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乎”、“矣”、“君子”、“小人”等),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背诵关键章节。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议题辩论,分析、比较、评价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义、学、君子人格等),培养逻辑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论语》简约而深刻的语言魅力,体会其对话体语录中蕴含的人物情态和哲学思辨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孔子思想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并能以现代视角进行创造性转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各章含义,梳理并掌握孔子关于“学习之道”、“修身养性”、“仁德核心”的核心观点。 难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如“仁”)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度思考和现代诠释。 三、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古今对话:摒弃“满堂灌”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将课堂构建为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沙龙”。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与孔子平等对话的“提问者”和“思考者”。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PPT),包含课文原文、关键词句释义、相关图片(孔子讲学图、现代教室图等)、音频(古琴背景乐)。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尝试翻译,并记录下自己阅读时产生的疑问或最感兴趣的一句话。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叩问先贤———初读感知与梳理 (一) 情境导入:一张跨越千年的“问卷” 1.提问互动: “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向一位古代圣贤提问,你会问什么?” “关于什么叫好学,如何对待知识,如何面对待义与利,如何做到表里协调,如何看待《诗经》等文艺作品你是否有过困惑?” 2.引出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收到了一份来自两千五百年前的‘回答’。它简短、精炼,却穿越时空,至今仍在给我们启示。让我们一起打开这份答案———《论语十二章》。”(播放古琴音乐,营造氛围,板书课题) (二) 诵读感知,疏通文意 1.范读与跟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节奏和语气。 2.“闯关”翻译: 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两组负责4章内容。 第一关“我来翻译”: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派代表翻译指定章节。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第二关“关键词争夺战”:教师提出重点词句(如、“文质彬彬”“弘毅”等),小组抢答解释其含义和用法。强化语言知识点。 3.教师精讲:对学生未讲透的难点(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对比手法,“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深刻内涵)进行精要讲解。 (三) 整体梳理,初探思想 1.思维导图构建:师生共同合作,在黑板上绘制思维导图,将十二章内容初步归类。 中心主题:《论语》十二章 2.课堂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梳理的文言知识和思想轮廓。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我的现代之问”:选择一章你最有感触或最大疑问的语录,思考:如果孔子在今天,他会如何回答当代青年的某个具体问题?(例如:针对“学而时习之”,可以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温习’?”) 第二课时:对话古今———深读探究与升华 (一) 温故知新:背诵接龙 以小组接龙的形式,快速背诵十二章内容,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 核心探究:时空辩论会 本环节以学生的“现代之问”为起点,展开深度讨论。 1.“学习小组”议题:“好学”等于“刷题”吗? 围绕第1、3、8、12章。 提问:“孔子说‘闻道夕死’,你怎么看?如何平衡求知和生命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君子食无求,安居无求饱”的物质与精神关系,思考现在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知仁小组”议题:“君子”在今天过时了吗? 围绕第2、10、11章。 提问:“文质彬彬’是读书人很文弱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