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 第三单元 / 阅读 / 14 唐诗五首 / 本课综合与测试 / 编号:21175720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02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诗歌,诗人,学生,黄鹤楼,提问,赏析
预览图 3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唐诗。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能够赏析诗歌的语言,品味关键词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生能够了解律诗的结构和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2)掌握律诗的结构和特点,并能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 13 课《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正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崔颢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 11 年进士。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黄鹤楼》曾有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赞叹。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王维 王维,字摩诘。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世人称赞他的诗画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本人被世人称为 “诗佛”。 李白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 “诗仙”。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 “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 三、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诗歌赏析 《野望》 整体感知 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顾无言,彼此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岗。 深入探究 提问:首联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东皋” 点明地点,“薄暮” 点明时间,“望” 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提问: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提问:请从 “景” 与 “情” 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 “长歌怀采薇” 的原因。 明确: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 “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 整体感知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很茂盛。天色已晚,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雾霭沉沉的江面给人带来愁绪。 深入探究 提问: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