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下册 / 第三单元 / 10 / 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 / 编号:21186459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9-17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字句,教学,归田,文体,活的,田园
预览图 2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重点】 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 【教学道具】普通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桃花源记》中,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三、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四、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研读并序 Ⅰ、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Ⅱ、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 两层内容: (一)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 (二)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 原因有三点: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六、诵读课文 通过听录音使学生深切感受本文语言的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的特点,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走近陶渊明这位田园大师,同时也为诵读打下基础。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七、学生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