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 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一册 /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 编号:2125092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日期:2024-09-19 科目:高中地理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地球,学生,地震波,内部,圈层,学习
预览图 2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历史有所了解后,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圈层结构的一节课。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是对全书的统领,在课程的整体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节课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地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也是贯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历史,已经对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有所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针对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较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生活中有趣的实际例子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同时调动他们的动手能力,将知识生活化、有形化。 三、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对本节课的知识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培养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说明地球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有利于学生在后期学习中不孤立地看待圈层,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启发提问法、分析归纳法、活动探究教学法。 学法:分组活动、课下手工、师生互动、分析讨论、比较总结。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电影《地心历险记》片段。简单说明电影内容。设问:他们会遇到什么?地心历险的故事科学吗?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这节课的学习。 可能会有预想或回答。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一位同学朗读学习目标或学生浏览。 让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知识点:地震波 用拍西瓜判断西瓜熟不熟来引入。问:地球内部的空间结构我们也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通过什么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空间结构呢? 播放地震波相关视频。 学生想到地震波。 学生通过视频进一步了解地震波,并结合视频和课本,完成关于地震波特点的表格。 加深学生对地震波的印象,知道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手段。 通过视频的方式理解横波和纵波的不同特点,并通过表格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知识点:不连续面 知道了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我们怎么具体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空间结构呢? 学生了解了地震波的特点,进一步思考具体怎么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空间结构,并根据地震波特点找出地球的两个不连续面。 通过该活动考查学生对地震波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基本原理。 对点练习 出示题目。 学生回答并讲解。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应用。 课堂展示 准备好实物投影仪。 引导学生思考做这种模型的好处和不妥之处。 学生将课下做好的小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并考虑如何将我们的模型方案进行改进。 通过该环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记忆。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