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新版九上化学高效完全备课】(教学设计) 3.2.1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 展示图片,通过问答导入新课。 思考:原子已经很小了,还可以再分吗 [情境导入] 播放原子弹爆炸视频。 引入课题:原子弹爆炸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 原子结构》。 教学建言 [建言1] 汤姆孙、卢瑟福和玻尔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史料1: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验证了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 史料2: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卢瑟福进行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时,通过分析α粒子的运行轨迹,得出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的原子核,核外有广阔的空间,根据α粒子的质量与原子核的质量对比,分析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史料3:玻尔提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在研究光谱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即核外电子只能在限定的轨道(按能量高低而距离核远近不同)内绕核运转,即电子的分层排布。 通过介绍上述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史实,让学生感知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体会科学家的智慧和科学的魅力,增进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的理解。 [建言2] 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教师讲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时,可借助原子结构示意图模型,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并归纳要点:(1)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离核由近到远,电子能量由低到高;(2)离原子核最近的一层叫第一层,最远的一层叫最外层;(3)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是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4)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是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情境素材建议 【新课标情境素材建议】 自制模拟卢瑟福进行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教具 以直径40 cm的白色大泡沫球模拟金原子,中间放一个乒乓球模拟原子核,用激光模拟α粒子,光纤模拟α粒子运动路径。在球一侧用激光笔照射,学生在另一侧观察激光,比较激光进出位置的区别。 考查点: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 体积很小 ;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 正电 ;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 很大 。 板书设计 [设计1] 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设计2] 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排布规律:(1)分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3)能量由低到高 2.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标核电,电子分弧线,数字一条线 3.决定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后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重点介绍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以及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通过类比介绍了原子的大小和原子核的大小,为下一课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因此,本课时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部分内容难度不大,需要较强的想象力,教学中应多采用模型拼接、多媒体等资源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有关原子构成的研究史实的探究,了解科学家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的历程,体会科学家探究物质构成的智慧。 2.通过对汤姆孙的阴极射线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探究,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了解并掌握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通过对玻尔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事实的探究,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