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成长和进步。 二、设计思路 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质子、中子、电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老师: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张图片。(展示一张物质微观结构的图片)这张图片展示了物质在微观层面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是由许多小球状的东西紧密排列而成的。这些小球状的东西,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角———原子。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一些猜测,如电子、质子等) 老师:非常好,有些同学已经提到了电子和质子,这些都是构成原子的重要部分。但是,原子的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通过示意图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构成及不显电性的原因。 实验中的变化 二、新知讲授(约20分钟) 1. 原子结构介绍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这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在这个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子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位于中心的原子核,以及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而原子核本身,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原子核:它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原子核带正电,这是因为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而中子则不带电。 质子:它们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每个质子都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