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部分 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必修第四册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能动反映 理性认识 客观物质性 动力 正确反映 客观性 相伴而行 社会实践 螺旋式 [提纲挈领] 把握 1 个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知道 3 个特征: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有条件性。 明确 3 个内涵:实践、认识和真理。 区分 3 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弄清 4 个基础: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 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项目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含义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 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 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 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地位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实践 (1)实践的概念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关键词 客观物 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 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 观世界)和实践的手段,它们 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物质性活动)的 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 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主体”“对象” “手段”“结果” 主观能 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主 观能动性)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方案” “规划” (2)实践的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关键词 社会 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 和人类社会是同时产生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 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的主 体世代延续、实践的客体无 限变化) ①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 ②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合作”“历史过程” (续表) 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 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表现 理解 误区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 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 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把间接经验 ( 书本知 识)作为认识的来源; 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 认识的途径等同 3.实践与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误区 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 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 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 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 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 僵化 (续表) 表现 理解 误区 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①正确的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 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 观事物相符合。 ②人们在实践中把指导自己实 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 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续表) 表现 理解 误区 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 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 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 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 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 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续表) 关系 内容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 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 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 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 展认识 认识对实践 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 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