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中华文明的起源 基础检测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包含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城北有水利系统,城中有大型广场和高级建筑,墓葬中有祭祀的玉琮、玉璧和象征权力的玉钺。这说明当时( ) A.出现早期文明特征 B.贫富分化非常严重 C.城市规划十分完美 D.玉器工艺世界领先 2.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3.2024年4月4日,来大陆参访的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参加了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这是他首次实地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在此之前他已多次在台北主持“遥祭”典礼。《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这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4.神话传说展现了上古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下列神话传说与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有关的是( ) A.盘古开天 B.女娲造人 C.神农尝草 D.愚公移山 5.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6.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蔓延近8万平方米。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具备强大的组织规划能力 B.经济生活以稻谷种植为主 C.农业发展领先于世界水平 D.社会阶层的分化现象明显 7.“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华夏是也。”材料反映的是( ) A.民族交融,在杂居相处中不断交往形成华夏民族 B.诸侯混战形成了华夏民族 C.华夏民族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华夏民族是优秀的民族 8.2024年6月2日,炎帝诞辰纪念日,在湖北随州举行了“炎帝神农大典”。追溯历史,与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 B.嫘祖 C.大禹 D.秦始皇 9.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这表明( ) A.中原地区文化领先 B.远古传说即为真实历史 C.彩陶工艺技术成熟 D.考古发现印证远古传说 10.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11.在河南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了一条上宽下窄的城内沟渠,沟渠底铺的陶水管道节节套扣,且城内高于城外,沟渠排向城外壕沟。这表明,当时( ) A.排水技术先进 B.水利灌溉发达 C.城市管理完善 D.城市规划先进 12.1996年至2000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进行考古遗址遗物的发掘研究;而2004年至2016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把发掘研究的范围扩展到长城以北的红山文化、石峁文化,向南扩展到淮河流域的凌家滩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区域。上述研究反映了( ) A.对多元一体文明认识程度加深 B.各区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C.华夏文明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 D.历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 13.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