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达标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 高一语文质量监测 考生注意: 1.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茹志鹃的祖父曾为杭州茧商,一度家道殷实,可她的父亲却是一个抽大烟、开小公馆的败家子。当排行第五的小志鹃出生时,茹家已经没落为城市贫民,住在上海一间租来的里弄房子里,依靠亲戚们的接济度日。志鹃两岁时,母亲去世,自私的父亲撇下一家老小,不告而别。年长的三个哥哥分别被富裕的姨母和姑母带走,只有最小的一个哥哥和老幺志鹃被“遗弃”给年迈的祖母。不多久,小哥也被迫出去做了学徒。此后,祖孙二人辗转奔波于上海、杭州两地,依靠家庭手工活勉强维持生计。直到茹志鹃老年时,她还清楚地记得,每逢过年,祖母带着她去姨母家拜年,她“跪在楼梯下磕个头,楼上便滚下几个铜板”的情景。 志鹃十三岁时,祖母因为一场微不足道的胃病无钱医治而被活活痛死了。就在茹志鹃失去希望的迷惘之际,大哥从解放区寄来了钱和信,叫她和四哥一同前往苏中。这个感觉自己好像“根本没有过童年”的孤儿第一次在革命的队伍中吃饱了肚子,看到了大家平等友爱的目光,并神奇地产生了“家”的感觉。 对于幼失怙恃的茹志鹃而言,“家”并不只是一个遮风避雨、吃饱穿暖的地方。在她看来,生活除生存问题之外,还应该考虑“活着”的意义,应该拥有一种平等、独立的自我人格。从此,革命队伍便成了她理想的“家”,亲爱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她心目中“母亲”的化身。日后,她所表现出的对革命队伍———家”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母亲”的皈依,无一不是最真挚的内心情感流露。 “同志”是一个属于20世纪的语词概念。在茹志鹃的意识里,“同志”是光荣、平等、尊敬、信任、神圣、革命归属感的理想象征,成为她记忆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经历的最佳工具,并且在进入和平年代后她也始终保持着“同志式”的行为方式。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下,茹志鹃通过自己的文字不间断地抒写着对那个“光彩夺目、青春焕发的时代”的记忆,讲述着对“那种亲密、无私,甚至可以说圣洁的人际关系”的留恋。 1958年初,她的丈夫王啸平被戴上莫须有的“右派”帽子,这让她经历了一段“心情灰暗”的日子。当遭遇了种种现实政治的困惑和家庭生活的忧愁后,茹志鹃不由自主地驻足转身,却拾起了一朵清新淳朴、芳香四溢的《百合花》。然而,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看,茹志鹃一往情深地追忆战时的同志情谊,更多的是“借昔日酒杯,浇胸中块垒”。 (摘编自王辰《革命与情感:茹志鹃作品论》) 材料二: 《百合花》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原因之一。 最初,人们多以“单纯体贴、善良无私、热爱生活、害怕和女性打交道,具有奉献精神”这一类词语来形容通讯员,致力去挖掘他“英雄”的一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开始淡化军民情深、骨肉相连的阶级概念,更多地将目光转向关注人物自身的人性内涵与光辉。 在茅盾眼中,新媳妇是次要人物,他认为小说展现了普通农家少妇对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这种表现热情的方式———为死者缝好衣服上的破洞,正表现了农民的纯朴的思想感情。学者段崇轩则关注到新媳妇高尚、纯洁的人性关怀的一面。 袁俊华认为,“我”是一个主要人物……是打开小说主旨的钥匙。通过“我”这个“视点”,刻画出了通讯员细腻、体贴的性格。虽然小说没有从正面着笔写新媳妇真实的内心世界,但叙事人的心理活动却处处起到了“借代”的修辞作用。 《百合花》能成为经典的原因还有作者所采取的匠心独运的艺术技巧。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