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话剧诞生于 1907年,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风雨历程。《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以林兆华、徐晓钟为代表的话剧导演在继承焦菊隐先生“话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做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举例言之,京剧《秋江》“行船”一场,老艄翁摇桨渡陈妙常追赶赴考远行的潘必正,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全凭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颠簸摇荡的情景,时而急流险滩,时而风平浪静,表现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与传统戏曲不同,根植于欧洲文化土壤上的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 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同样表现行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名剧《奥赛罗》对威尼斯小船的处理可谓极尽逼真之能事:十二个人推动巨大的船身,以风扇吹动麻布口袋,模拟浪花的声音。写实的话剧虽然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堆砌使有限的舞台空间缺少了灵动飘逸之美,话剧导演逐渐认识到,写实与写意不应是泾渭分明的两极。 从西方绅士到谦谦君子,话剧以兼容并蓄的胸怀从传统戏曲中吸取养分。焦菊隐先生说:“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话剧向戏曲借鉴不仅是摹仿其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化”其内在神韵。《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念白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以及人物身姿台步的造型美,都是戏曲手法的集中体现。此外,话剧《万家灯火》“停电”一场巧妙运用京剧“夜深沉”的曲牌烘托气氛;林兆华导演在《白鹿原》中以陕西秦腔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实现了地方戏与话剧的完美融合。 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 必浮。”相信话剧与戏曲的虚实互补、诗化“联姻”必将为百年话剧撑起一片朗朗晴天。 (摘编自《百年话剧与戏曲的诗化“联姻”》) 材料二: 中国话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戏剧思潮保有文化上的对应联系,中国戏剧人引进源自西方的戏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其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外国人赞赏中国戏曲,最初多因新奇,把它看作遥远东方的神奇技艺,心向往之,却终不能至。他们观看中国话剧时,差异感和惊诧性则大为降低。由此,外国人看中国话剧,更能引发他们的观赏兴致,更有对话空间和交流契机。话剧《茶馆》在西方演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西方人不仅看明白了《茶馆》,还懂得了剧中人的孤独和悲苦,他们在王利发“改良改良, 越改越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的人生境遇中,理解了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他们感受到了中国演员的表演功力和艺术默契,《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合作与交流总是相伴而生,“请进来”与“走出去”相辅相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曾邀请多位国际一流导演来华进行艺术交流与合作,产生多部优秀戏剧成果。与此同时,中国话剧的海外影响力逐渐增强,曹禺的剧作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英、法、美、日、韩等国多次演出。俄罗斯契诃夫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