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 第七单元 / 14 / 14.1 故都的秋 / 编号:21869195

【核心素养目标】14.1《故都的秋》课件 (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2-04 科目:高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郁达夫,故都,思想,1933年,主要,之秋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课件网) 故都的秋 新课导入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天总是能引发文人墨客们无尽的感慨。而郁达夫先生在他的《故都的秋》里,更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极具特色的故都秋景图。那在他的笔下,故都的秋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开启课文的探索之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生动形象、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故都秋景的深切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品的的感彩同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体会传统文人对于秋的民族审美心理与审美特点。 01 知人论世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作者介绍 主要思想 早期:1920年-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主要思想 中期: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主要思想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1933年3月,郁达夫主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令郁达夫伤心欲绝的事情: 1926年6月其子龙儿在京死去 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 1933年2月,日军攻占承德,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中。 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知识分子内心惶恐不安,时常处于漂泊之中。 在此背景下,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到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1934年8月写下《故都的秋》 02 初读课文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颓废( ) dùn sào zhou zhè huái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sī lǐn zè tuó pì tuí 总写1-2 写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抒向往情(忆秋) 分写3-12 记叙故都秋景、赞美北国之秋(绘秋) 总括13-14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恋秋) 1.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 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并分析其效果及作用。 整体感知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效果:①排比手法,文气顺畅;②先用两个单音节词"清""静",又以一个双音节词"悲凉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