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个案 | 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你在爱你———应用情绪取向疗法缓解亲职化初中生抑郁的辅导 〔摘要〕 亲职化是指孩子过早地承担了超出其年龄承受范围的成人责任,如照顾父母的情绪。一位来接受辅导的初三女生是一个亲职化的孩子,由于自己的情绪得不到纾解,还要照顾父母的情绪,逐步形成了僵化的内在运作模式,有较严重的抑郁情绪甚至自伤行为。心理教师运用情绪取向疗法,反复进行“EFT Tango”的五个“舞步”,经由稳定情况、经验重组、整合巩固三个阶段,使来访学生的情绪得到改善,内在运作模式变得更有力量,同时通过家校沟通减轻了她的亲职化。 一、个案概况 小兔(化名),初三女生。小兔主诉情绪波动比较大,失眠,有时觉得“活着没意思”,从比较外向变得回避社交。辅导过程中,小兔全程蜷缩在辅导室的沙发上,时常发抖,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她右手手腕内侧有几道细长伤疤,询问后得知是自己用指甲挠伤的。 小兔来自双亲家庭,是独生女,爸爸在隔壁市工作,每周只回家一次;妈妈在本市工作,但经常加班到九点回家。她从 1 岁到 3 岁住在乡下老家,被外婆照顾抚养,上幼儿园后来到本市,外婆也前来本市,同住照顾至今。 二、分析评估 主 要 以 情 绪 取 向 疗 法(Emotionally FocusedTherapy,简称 EFT)为框架进行分析和辅导。 (一)个人原因 根据 EFT 的框架,僵化的内在运作模式导致的个人内在恶性循环,是一个人陷入情绪困扰无法自拔的原因。内在运作模式指个体对自己、他人、外界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会导致形成一套自动化的反应,包含情绪、行为、对行为结果的解读归因,并且会不断循环、强化。 小兔在首次辅导时提到,父母每次说起初一期末时小兔成绩下滑,都认为她学习态度不好,学习成绩自然达不到爸妈的要求。当这样的刺激源出现后,小兔会感到伤心、委屈,但同时因为害怕被放弃,担心朋友嫌自己麻烦,因而选择了一个人承受,这就导致外界不了解她,爸妈继续批评,而朋友也没有提出安慰。小兔认为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不重要”“我不值得被爱”,从而强化了“不可能有人爱我”“没有人会接纳糟糕的我”的内在运作模式,导致她出现情绪波动、失眠、社交回避、自伤行为、自杀想法等心理困扰 (二)家庭原因 EFT 以依恋理论为基础,认为不良的内在运作模式源于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小兔之所以有这样的内在运作模式,本质原因是,她不仅没能从父母那里培养起安全依恋,还是一个严重亲职化的孩子。 小兔从 1 岁起就远离妈妈生活, 来到本市上学后,小兔和妈妈的相处时间也很少。爸爸性格较为暴躁,曾经动手打小兔,导致现在小兔总躲着爸爸。此外,在小兔的描述中,照顾自己的外婆“唠叨、观念老旧、喜欢骂人”,自己和外婆也不亲近。小兔在家庭中无法获得依恋需求的满足,这就导致她很难有效调节情绪,无法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形成僵化的个人运作模式。 由此看来,小兔家里的亲职化现象严重。亲职化是一种亲子关系的扭曲,孩子过早地承担了超出其年龄承受范围的成人责任、父母角色,这会导致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自尊水平更低,更不愿意去求助。小兔的妈妈多年前曾确诊抑郁症,至今性格悲观,情绪时常不稳定,会在小兔面前大哭;和爸爸打电话时会吵架,大声互骂。在这些时候,小兔便安慰妈妈,或劝他们不要吵架———仿佛她才是“家长”。但在小兔自己情绪低落,想向妈妈寻求安慰时,妈妈常常会冷嘲热讽。 (三)社会原因 小兔上初中后,爸爸所在的公司效益变差,导致爸爸收入降低,这进一步加剧了爸爸的脾气暴躁,使得爸妈吵架、妈妈哭泣变得更为频繁。初二开学初,由于疫情防控,爸爸被迫留在本市家中,小兔在家上网课,经历了两周朝夕相对,爸爸对小兔“挑刺”多到了小兔难以忍受的程度。因此,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