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 紧扣教材类文阅读 寒假强化练(三)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老林 杜卫东 ①那天早起,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老林的女儿。她十分悲伤,说父亲走了,临终叮嘱她一定通知到我,希望我去送他最后一程。 ②我一怔,一个身影立马从脑海中浮现:身量不高,穿一身深色中山装,头发浓密且黑,总是梳得一丝不苟。他叫林君雄,我们称呼他老林。上世纪70年代末,我二十多岁,在北京第一机床厂搞宣传,机缘巧合,被借调到中国青年-出卷网-,由此结识了老林。那时,他年过不惑,是中青社的一编室副主任。 ③一天午饭后,老林把我叫到办公桌前,很认真地问:“你愿意来-出卷网-当编辑吗?”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到团中央直属的-出卷网-当编辑,想也不敢想。在我的认知中,编辑必须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而我有什么资格去决定一本书的命运?就因为借调期间写了两篇人物通讯?见我一时无语,老林似乎猜到了我在想什么,笑了笑,用手捋了捋整洁的发型,语气中充满鼓励:“你行,只要努力,会成为一名称职的编辑。” ④然而,调动过程并不顺利,因为车间主任不放人。 ⑤老林得知消息后,几次骑自行车赶到我所在的新铸工车间交涉,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有一次还被车间主任在众目睽睽之下呵斥、可以想见他的尴尬。然而老林做事很有韧性,他隔段时间就会打来电话,让我安心工作,说社里从未放弃调我的想法,正努力做通厂里的工作。我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希望是一盏灯,再黑的夜色也能被它驱散,因为有人会默默去换芯、添油。 ⑥1978年,在老林的不断努力下,我终于成了中青社最年轻的编辑。 ⑦记忆深刻的是,在我自觉工作渐入佳境的时候,遭遇了一记迎头棒喝。一天上班,走进编辑室,我坐下,桌面上摆着文件夹,打开一看、是老林的一个批示,附有我写的一份审读报告,他一一标明了几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他的批示措辞严厉:不论是水平低还是工作疏漏,都不能成为被原谅的理由。我蒙了,大脑像被按下暂停键,一片空白。 ⑧那天准备吃午饭时,老林走到门口书柜的玻璃窗前,停下脚步伸头照照,然后看看我,招呼道:“小杜,走,喂脑袋去。”我知道,他是在向我示好。一编室主要出青年修养读物,作者以党政干部和教师居多,我曾建议请作家撰稿。正是在那天的饭桌上,他充分肯定了我的想法。老林的支持一下子点燃了我的工作热情,潜能得到超常发挥,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列出了几十个选题,把当时的文坛名家几乎“一网打尽”。由作家撰写的青年修养读物别开生面,杂志发行量一路飙升。老林对我的工作很满意。 ⑨1986年我调离中青社,和老林的来往渐渐少了。少年不懂离别苦,待到懂时鬓已霜。 ⑩我作为第一作者的长篇小说《江河水》在2014年出版后,意外接到老林的电话,他说希望得到一本我的签名书。耄耋之年,他还有精力读完一本70万字的书?没想到,老林不但读了,还写来了详细的读稿札记,条分缕析,言辞恳切。 又想起那年,为庆祝扩大作者群,拓宽青年修养读物的审美边界,老林自掏腰包请同事们在东来顺搓了一顿,还特别叮嘱我,别忘了叫上美编室的小孙,她负责一编室的装帧设计。一次老林带我到长沙出差,住在湖南宾馆,半夜我被他的鼾声吵得无法入睡,便去前台另开了一间房。老林起床后找不到我,急得够呛,在服务员的引领下急火火推开我的房门时,没有我想象中的不满,而是长叹一口气,与其说是嗔怪,不如说是释然:“睡好了吗?赶快洗漱,还赶得上早餐。”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貌似严厉的外表下面,有着细腻、热情、真诚的心。 人生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攀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见到不同的风景,逝去的一切美好都值得我们珍视。老林便是我生命中的一道风景、一束光,给了我前行的勇气。我告诉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