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围绕物体特征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常见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与描述能力,为后续科学学习奠定基础。教材选取的玻璃珠、纸片、泡沫块等物体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操作感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观察方法尚不成熟,缺乏系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虽接触过各类物体,但未深入思考物体的特征及科学的观察描述方式。因此,需在教学中逐步引导,使其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认识物体。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能识别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颜色、质地、透明度等,并能用恰当词汇描述。 (二)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运用看、闻、摸等感官观察方法及两两对比观察法探究物体特征;能准确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分析归纳能力,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 (三)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体特征观察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团队合作与交流分享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物体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观察方法,准确描述物体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运用对比观察法发现物体差异与相似之处。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条理、全面地描述物体特征;培养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深入分析物体本质特征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相结合。通过讲解引导知识学习,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讨论促进交流思考,直观演示辅助理解,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玻璃珠、纸片、泡沫块、橡皮、木块、乒乓球、螺母、塑料杯等实验材料若干套(保证每组学生都能充分观察)、观察记录单。 七、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展示谜语: “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要是写错一个字,马上摇头来帮忙。” 引导学生思考谜底,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猜出谜底为橡皮后,教师提问:“你们是怎么猜到的呢?” 引导学生回顾思考过程,引出观察物体特征的主题,让学生意识到可通过物体的外形、颜色、功能等特征来识别物体。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引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自然引出课程内容,同时初步渗透根据物体特征识别物体的概念,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二)观察方法指导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看、闻、摸等观察方法的图片。 并结合实物进行演示。如拿起一个木块,展示用眼睛看其形状、颜色、纹理;用鼻子闻其气味(强调轻轻扇闻);用手触摸感受其光滑度、硬度等。 强调观察注意事项: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确保观察安全卫生。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观察方法,让学生清晰了解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规范操作,避免学生在后续观察中出现错误或危险行为。 (三)探究活动一:个体观察(12 分钟) 教师为每组学生分发一套实验材料 (玻璃珠、纸片、泡沫块等),要求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时,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运用所学观察方法,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特征(如玻璃珠:透明、圆形、光滑、硬;泡沫块:白色、轻、软、不透明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过程,熟悉观察方法应用,培养自主观察能力与记录习惯,通过对单个物体的观察,初步建立物体特征的概念。 (四)探究活动二:对比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两两对比观察,如将玻璃珠和乒乓球对比,思考它们在形状、质地、重量等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对比观察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 “为什么玻璃珠比乒乓球重呢?” 引导学生从材料、密度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培养学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