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民教育-出卷网-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音乐的独特魅力》 课题 项目三《音乐是自由想象的艺术》第二课时 单元 二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音乐与想象的关系展开,通过经典作品赏析《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大漠之夜》,引导学生通过联觉感知音乐情绪,理解标题与解说词的双重作用,并培养自由想象与创意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聆听与分析音乐作品,感受联觉因素对音乐表现的作用,提升审美感知能力。2.理解音乐标题与解说词的引导性与局限性,学会在自由联想与创作中表达个性化理解。3.通过小组合作与解说词创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4.认识音乐理解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尊重多元文化视角。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通过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特点,体会音乐蕴含的情感与意境,提升审美情趣。艺术表现:能够准确跟唱《大漠之夜》部分段落,感受合唱中不同声部音色特点,运用恰当力度、速度变化表达歌曲情感。创意实践:根据对音乐的理解,为无标题器乐作品创作解说词,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文化理解:了解音乐作品标题命名方式,理解音乐与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重点 理解音乐标题与解说词的双重作用,感知联觉对音乐联想的影响。 难点 在解说词的引导下平衡自由想象与定向联想,用语言准确表达音乐感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 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片段,提问学生课前聆听后的感受与联想。2. 引导学生交流联觉因素对音乐表现的作用。 1. 小组讨论,填写段落标题与联觉等级。2. 分享音乐联想与画面感。 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联觉与音乐的初步联系。 新知讲解《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作者介绍:格什温( 1898—1937)美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有《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播放管弦乐合奏《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提问学生音乐体验和联想内容。分段赏析:播放五个主题介绍作品标题,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标题关系。再次播放作品并加入解说词,引导学生对比感受。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说词意义。6. 让学生再次聆听音乐,分组为作品写解说词并汇报。7. 组织学生讨论无法理解音乐表现内容时的欣赏方法。8.组织学生进行无标题音乐解说词创作 1.学生看作者照片,听老师介绍作者。聆听音乐,小组交流讨论,分享音乐体验和联想内容。3.学生闭上眼睛,展开自由想象,并用语言描述自己在音乐中感受到的场景、情绪等。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思考并回答音乐与标题关系。聆听解说词,对比自己感受,记录不同之处。5. 分组讨论,发表对解说词意义的看法。6. 聆听音乐,结合感受创作解说词,组长汇报。7. 分组讨论,总结欣赏方法,如从音乐基本因素着手。8. 小组合作创作音乐解说词 积累作曲家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风格音乐,培养音乐感知能力。让学生理解音乐标题作用,体会音乐理解的多解性。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加深对音乐与解说词关系的理解。发展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体验《大漠之夜》 1. 播放合唱《大漠之夜》,引导学生听辨各声部音色。2. 带领学生学唱《大漠之夜》部分段落,指导演唱力度、速度处理。3. 组织学生分享艺术处理方式,讨论音乐表演差异。 1. 认真聆听合唱,分辨不同声部音色特点。2. 跟随教师学唱,尝试运用恰当力度、速度演唱。3. 分享自己的艺术处理方式,参与讨论音乐表演差异。 让学生感受合唱魅力,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演唱技能和艺术表现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风格迥异的音乐,《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我们仿佛化身游客,漫步巴黎街头。音乐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能在其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