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 / 教科版(2019) / 必修1 数据与计算 / 第2单元 编程计算 / 2.2 做出判断的分支 / 编号:22687694

做出判断的分支 选择结构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2 科目:高中信息技术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4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
做出判断的分支 《选择结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演绎的能力,但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弱。在前面的课程中,他们已经掌握了Python的常量、变量、表达式、输入输出语句等基本知识,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急切地想编写程序解决生活中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但是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仅限于解决顺序结构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Python程序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学习内容分析 《 选择结构》是教育科学-出卷网-《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二章《编程计算》中第二节做出判断的分支。任何规范的程序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基本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教材的前一节介绍了顺序结构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是用于判断给定的条件,根据判断的结果控制程序执行流程,它分为单分支、双分支及多分支选择结构,不同的分支结构有不同的语法格式和适用场合。牢固掌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是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学会编写结构清晰、易读易懂的程序的前提。 三、教学目标 1、掌握选择结构的基本格式,理解选择结构的执行过程。 2、能根据问题建立合适、正确的“条件”,利用选择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3、领悟选择结构的思想,体验选择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结构的基本格式;利用选择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结构的嵌套。 五、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采用了案例模拟教学法。通过呈现问题、观察代码、模仿尝试、归纳小结、问题解决、拓展应用、总结提升等环节,设计了递进式的学习活动。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出租车计费器”“月饼促———“计算三角形面积”“BMI等级的判断”等程序的完善,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层层深入的认识选择结构。学生在模仿中,通过对多个“个”的尝试,找出“个”背后“类”的规律性问题,归纳出选择结构的一般格式,实现从“个”到“类”的提升。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选择结构,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同时,真实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获得程序设计的成就感。 六、教学过程 (一)呈现代码 运行上节课编写的“计算两个数的商”程序。 x=int(input("请输入被除数:")) y=int(input("请输入除数:")) q=x/y print("商为:",q) 分析程序的漏洞:当除数为0时,程序提示出错,说明这样的程序是不完善的。实际上,在除数不为零的情况下,才能计算它们的商,否则应提示“除数为零”。用程序来描述就是: if y!=0: q=x/y print("商为:",q) else: print("除数为零") 小结:根据条件判断的结果,选择执行不同语句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设计意图:从上一节课的顺序结构程序引入,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其中的If语句结构起着引导程序走向的作用。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并非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二)模仿尝试 活动1:模仿上例完善程序,尝试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 输入两个数x和y,比较他们的大小,使得x大于y。 x = int(input("输入x的值:")) y = int(input("输入y的值:")) if : t = x x = y y = t print("x的值为:",x) print("y的值为:",y) (2) 出租车计费程序,三公里(含)以内起步价9元,超出三公里的部分每公里2.4元。 s =float(input("输入里程数:")) if s<=3: y=9 else: print("价格为:",y,"元。")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完善两个半成品程序,进一步深化对选择结构的认识。有目的的将部分核心代码留空,让学生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核心问题的解决上,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关键代码的填写可以为学生理解程序提供支架,降低活动的难度。 (三)归纳提升 选择结构根据条件判断的结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