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7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 与粮食安全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目 录 壹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贰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叁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 3.69 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并预言“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 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布朗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有: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变化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同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加上耕地退化和污染严重以及水土配置不佳,水旱灾害频发,使粮食生产能力很难大幅度提升,危及粮食安全。 ONE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粮食生产 粮食储备 粮食流通 粮食进出口 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 作为对布朗及国际社会担忧的回应,我国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阐述了我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一贯立场。 粮食总产量 计算公式: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影响因素:不仅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 (一)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尽管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二)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并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 耕地质量等级反映了由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土地质量差异。从优等地到低等地,土地生产能力从高到低。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称为中、低产田。 1.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气候( 气温、降水和光照) 、地形、灌溉水源、土壤肥力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耕地质量。 2.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人类活动危害耕地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长期耕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沙化;(2)为了保肥增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地膜,导致耕地污染、土壤板结、地力衰退;(3)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造成耕地污染;(4)畜禽主产区的畜禽粪便及废弃物产生量,远远超出当地农田安全的承载量。 思考 (三)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我国约90%的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耕地。 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多为优等地和高等地。 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多中等地和低等地。 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 我国每个省级行政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所占的比例不同。平均耕地等级最高为高等地,最低为低等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缺少数据。 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我国耕地分布不均,约 90%的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其中南方地区集中了全国 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北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