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十一课 寓言故事剧 《狐狸与葡萄》教学设计 目录 狐狸与葡萄课本 1 一、教材分析 7 (一)教材内容 7 (二)音乐要素 7 (三)教学价值 8 二、学情分析 8 (一)认知特点 8 (二)能力基础 8 (三)学习需求 9 三、学习目标 9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0 五、教学资源 10 (一)文本资源 10 (二)音频资源 10 (三)教具与道具 11 (四)场地布置 11 六、教学方法 11 七、 教学过程(3课时,每课时40分钟) 12 第一课时:剧情初探与角色模仿 12 第二课时:音乐感知与角色深化 16 第三课时:完整表演与展示评价 20 八、教学评价 23 (一)过程性评价 23 (二)总结性评价 23 九、教学反思 24 狐狸与葡萄课本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根据《伊索寓言》改编的寓言故事剧,通过猴子种葡萄、狐狸因吃不到葡萄而造谣,最终被小动物们识破的情节,传递 “不轻易听信谣言,注重亲身实践” 的道理。剧本分三幕,融合《森林之声》《饿马摇铃》《鸭子拌嘴》等配乐,通过角色对话、动作描写和音乐烘托,塑造生动的动物形象,适合低年级学生通过 “唱游 音乐” 领域的模拟表演感受戏剧与音乐的融合。 (二)音乐要素 1.配乐与情境关联: 《森林之声》(合成器音乐):模拟森林环境,营造宁静、生机勃勃的开场氛围,对应猴子勤劳浇水的场景。 《饿马摇铃》(琵琶曲):轻快跳跃的节奏与滑音,刻画狐狸狡猾、急切的形象。 《鸭子拌嘴》(打击乐):通过小钹、木鱼等乐器模拟动物对话,表现谣言传播的热闹场景。 2.语言节奏与角色性格: 猴子:台词轻快、音调高(如 “看!今年的葡萄结得又多又好”),体现活泼勤劳。 狐狸:台词尖细、尾音上扬(如 “葡萄的清香都灌进我鼻子啦”),配合蹑手蹑脚的动作,表现狡猾与急切。 (三)教学价值 1.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落实《艺术新课标》中 “戏剧(含戏曲)” 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观察、模仿与合作能力。 2.借助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提升学生对音乐情绪、角色性格的感知力,渗透 “实践出真知” 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一)认知特点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模仿、游戏和角色扮演,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约 15-20 分钟),需通过多感官体验维持兴趣。 (二)能力基础 1.具备简单的节奏感知和肢体律动能力,能模仿动物叫声和动作。 2.对故事和角色有强烈好奇心,但缺乏戏剧表演经验,需引导理解角色性格与情感表达。 (三)学习需求 渴望通过互动和合作展现自我,需要明确的任务驱动(如 “小演员选拔”)和即时反馈(如奖励机制)。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知《森林之声》《饿马摇铃》《鸭子拌嘴》等配乐与角色、场景的对应关系,如《森林之声》的宁静对应猴子的勤劳,《饿马摇铃》的灵动对应狐狸的狡猾。 2. 辨别不同角色的语言节奏与音调差异(如猴子的轻快高音、狐狸的尖细尾音),体会音乐对角色性格的塑造作用。 艺术表现 1. 能模仿猴子(抓耳挠腮、半蹲弹跳)、狐狸(弯腰耸肩、蹑手蹑脚)等角色的典型动作,结合表情(如猴子的喜悦、狐狸的狡黠)和语气进行情境表演。 2. 与同伴合作完成分幕剧情片段,做到动作、台词与音乐节奏协调,初步展现角色情感(如狐狸偷葡萄的急切、猴子分享葡萄的热情)。 创意实践 1. 为配角(如青蛙、乌龟)创编简单动作或声音符号(如青蛙 “蹲跳 + 呱呱叫”),尝试用打击乐器(三角铁、双响筒)模拟自然音效或角色节奏。 2. 参与简易道具制作(如狐狸耳朵、猴子头饰),在教师指导下设计舞台站位和动作编排,体验戏剧表演中 “道具辅助角色塑造” 的实践过程。 文化理解 1. 通过剧情讨论和角色互动,理解寓言寓意 “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不轻易信谣”,形成初步的独立思考意识。 2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