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赣州市十八县(市)二十五校第五十三次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策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中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最 材料一: 秦的统一符合社会共同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但为什么是由秦人完成这一历史转折 如 的?他们怎样创造出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有的学者认为,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程度各不相 同”,其中“以秦国最为全面和彻底”,这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对这样的看法,赞同者 颇多。但是考察秦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以发现其中也蕴含着复杂的文化因素。 长 我们注意到秦国在水利经营、交通建设、机械发明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推动了国家综合实 力的上升,是秦国在军事竞争中势不可当的重要因素。秦国在技术层次多方面的优先胜出,与 区 秦文化重视实用的传统风格有关。《史记》记载,秦始皇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始皇“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的说法也体现了秦高层集团特别重视“用”的态度。尽 都 管秦文化中的实用原则对功用的极端追求有其弊病,但在统一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却有 着明显的效用。 和 与秦“功用”文化相反,其他诸侯国文化则具有“迁大而闳辩”的风格。秦人在统一战争中, 似乎显示出对这种风格渐趋容忍的趋势。秦“博士”制度的设定,很可能参考了齐国文化举措, 总 显现出对其他诸侯国文化擅长“谈说”“闳辩”倾向的某种迁就和接受的立场。 秦人对其他诸侯国“礼义德行”之学的排斥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焚书之前,商鞅就已有 “燔《诗水书》而明法令”的政治举措。对其他诸侯国政治道德主题“礼义德行”等持坚定的否定 态度,这应当是商鞅变法时代秦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这种情况在秦向东进取的历程中,特 别是到了韩非时代有所变化。《韩非子·有度》明确指出,“廉”“忠”“仁”“义”是为“臣”者应当坚 持的原则。 很显然,此时秦的政治道德导向发生了变化。秦始皇时作为政治公告的《会稽刻石》有“咸 化廉清”之语,“廉”在这里成为社会改造目标和行政管理目标。通过对以“廉”为标本的秦政治 道德导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秦在统一进程中对其他诸侯国传统政治文化有逐步接受的转变 赵 的过程。与此同理的还有祭祀礼仪的变化,秦人传统的神祀重心在西和雍,然而“秦并天下”,灭 掉最后一个对手之后,秦始皇东巡,对齐人的祠祀中心一一礼敬,而封禅泰山之举,亦是秦对其 他诸侯国信仰世界充满敬意的表态。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4仅d 。3浙: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