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 / 湘艺版(2024) / 一年级下册(2024) / 第十一课 唱歌、律动 / 闪烁的小星 / 编号:22784090

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 唱歌、律动 闪烁的小星 教案(表格式)+音视频

日期:2025-04-19 科目:小学音乐 类型:素材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歌曲,通过,律动,节奏,音乐,表现
预览图 0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十一课 唱歌、律动 《闪烁的小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闪烁的小星》是一首法国儿歌(陈鹤琴、屠哲梅译配),采用 C 大调、2/4 拍,中速,旋律流畅、节奏规整,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音域适中(1-6 音域),适合一年级学生演唱。歌词通过 “闪烁”“亮晶晶” 等词汇,描绘了宁静夜空中星星闪烁的美好景象,充满童真童趣。教材建议通过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 2/4 拍的强弱规律,培养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二)音乐要素 1.节拍与节奏:2/4 拍,强弱规律为 “强 - 弱”,节奏型以 XX、X - 为主,适合通过拍手、拍肩等声势动作体验。 2.旋律与歌词:级进旋律为主,起伏较小,歌词重复度高,易于记忆和传唱,营造出静谧、梦幻的夜空意境。 (三)教学价值 1.通过唱游活动落实《艺术新课标》“唱游 音乐” 领域要求,培养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能力。 2.借助打击乐器伴奏和律动创编,提升合作意识与创意实践能力,渗透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一)认知特点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约 15-20 分钟),需通过游戏、律动、角色扮演等多感官体验维持兴趣。 (二)能力基础 1.已接触简单儿歌和打击乐器(如碰铃、沙锤),具备初步的节奏感知和肢体协调能力。 2.对 2/4 拍有初步认知(如《娃哈哈》等歌曲),但对节拍强弱规律的理解仍需强化。 (三)学习需求 1.渴望在游戏中学习,喜欢竞争性、合作性任务(如小组表演、奖励机制)。 2.需通过具体情境(如 “星空探险”)和直观教具(如星星卡片、打击乐器)激发学习动机。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知 2/4 拍的强弱规律(强 - 弱),通过声势动作、乐器伴奏体会节奏韵律与歌曲静谧、轻快的情绪匹配。 2. 感受歌曲中 “闪烁”“亮晶晶” 等歌词与旋律的对应关系,体会音乐对星空意境的塑造作用,能说出歌曲带来的宁静、梦幻的情感体验。 艺术表现 1. 能用自然、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做到节奏准确、音高稳定,配合拍手、摆臂等律动表现 2/4 拍的强弱,动作协调自然。 2. 能与同伴合作,使用碰铃、沙锤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节奏型符合歌曲风格(如碰铃用 “X -”、沙锤用 “XX”)。 创意实践 1. 尝试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声势动作(如模仿星星闪烁的手势、踏步律动),并与同伴合作表现不同乐句的情绪变化。 2. 结合生活经验,用自然物品(如纸星、纱巾)辅助表演,增强对音乐形象的创造性表达。 文化理解 1. 理解歌曲通过星星意象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萌发对夜空和自然的探索兴趣。 2. 感受不同文化中儿歌的共通性,知道《闪烁的小星》是法国儿歌,通过中文译配传递普世的童真与美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用拍手、拍肩等声势动作准确表现 2/4 拍的强弱规律。 2.能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结合律动和打击乐器伴奏表现星空的静谧与灵动。 (二)教学难点 1.协调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避免律动与节拍脱节。 2.准确把握歌曲中长音(如 “挂在天空”“好像许多小眼睛”)的时值和气息控制。 五、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星空主题 PPT、歌曲《闪烁的小星》音频及视频、2/4 拍强弱规律动画演示。 2.乐器与道具 打击乐器:碰铃 20 个、沙锤 20 个(按小组分发)。 视觉道具:星星形状卡片(用于节奏游戏)、纱巾(用于表现 “星星闪烁” 的律动)。 3.学具 学生自备:彩笔、卡纸(用于课后创意作业)。 教师准备:科尔文手势图(辅助音高教学)、节奏型卡片(“X”“X-”“XX”)。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 “星空探险”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融入歌曲意境,激发探索兴趣。 游戏体验法:利用希沃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