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波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在学习机械振动之后,是机械振动的延续,主要研究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定性认识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绳波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让学生了解绳波在整体上看是列凹凸相间的波形在传播, 而在个体上看是绳中各质点随时间上下振动,各质点在同一时刻位移不同, 同一质点在不同时刻位移不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波动的观念。然后根据波的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的关系给出横波和纵波的定义,建立波的传播的两种模型。最后给出机械波的概念。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1.知识方面: 初中讲了声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基本知识 2.能力方面: 一定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动力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生活经验: 学生已经知道了水波、声波等名词,对水波、声波等有一定的了解。 进阶发展: 1.通过对波的学习深化学生的运动观念。 2.提高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基于实验获取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3.让学生明确波动与振动的区别与联系。 困难障碍: 1. 学生对波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2.在思考讨论中会发现下形成波的质点并没有随波往前运动,而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这与学生的前概念形成认知冲突。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的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波,体会波与振动的区别,理解波是振动的传播,知道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及信息。 (2)通过演示实验及观察实验感受实验结合逻辑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加强科学论证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波动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认识波的形成过程,归纳总结机械波的成因及实质。 (3)通过实物演示、计算机模拟等演示让学生能够区别横波和纵波,知道什么是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4)通过“人浪”游戏,提高人际合作和交流意识,巩固学生对波的成因及振动传播特点的认识,养成探究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在各自平衡位置的振动情况以及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理解。 教学难点: 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而质点本身并不随波的传播方向而迁移 教学辅助支持 绳 弹簧 音叉 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任务/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波的形成 内容1.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的波 观察现象,思考这些波是如何形成的内容2.波的形成 演示:绳波的产生与传播 思考1:为什么绳上各点都能动起来呢?凹凸相间的波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2:绳上的点是不是随波一起迁移了呢?波传播的是什么? 思考3:绳上各点是不是同时开始振动的,它们振动的步调一致吗? 思考4:绳上各点开始振动时的方向(起振方向)与振源起振方向有什么关系? 思考5:振源振动停止后波还传播吗? 思考6:波在传递振动形式的同时还在传递什么? 做一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体验波的形成回答问题,建立模型 学生参与体验波的形成与传播波的分类内容3. 区别横波与纵波 观察绳波,声波示意图,弹簧形成的波回答以下问题: 思考1:绳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关系? 思考2:声波、弹簧形成的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关系? 学生观察总结特点机械波内容4. 机械波 1、机械波 思考1:若要在一根绳子上形成一列绳波,你认为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思考2:若以声波为例,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你认为声波形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2、振动和波的联系与区别 思考:振动和波的关系是什么?有振动是否一定有机械波? 总结得到机械波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波动和振动的区别 课堂小结(与下课时相衔接) 板书设计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