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 / 岭南版(2024) / 七年级下册(2024) / 第三单元 东西碰撞与融合 / 第8课 中西艺术时空对话 / 编号:22863929

【大单元教学】新教材岭南美版七下第三单元第8课《中西艺术时空对话》(第2课时)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9 科目:初中美术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艺术,学生,中西,作品,分析,进行
预览图 4
初中美术 初中美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中西艺术时空对话》教学设计(第8课第2课时) 课题 中西艺术时空对话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敏锐感知中西艺术作品在形式、色彩、线条等方面的差异与独特美感,提升对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鉴赏力。艺术表现:学会运用中西艺术的表现手法,如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西方抽象画的色彩运用等,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表现。创意实践:通过对比分析中西艺术,激发创意,尝试将不同艺术元素融合,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材料作品。文化理解:深入理解中西文化背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体会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国现当代画家与国外画家作品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异同,探讨中西艺术互相借鉴与融合的方式。通过欣赏吴冠中《松魂》和波洛克《夏季:9A 号》等作品,深入理解中西艺术特点。同时,以徐冰《天书》、吕胜中《山水书房》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并组织学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综合材料作品创作。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的初步认知,但对于中西艺术的深入对比分析以及艺术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理解尚浅。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乐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适合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活动方式,引导其深入探究中西艺术的奥秘。 教学重点 1.对比分析吴冠中和波洛克作品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的异同。2.理解中西艺术互相借鉴与融合的方式。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中西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2.巧妙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综合材料作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实践法相结合。通过讲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借助作品欣赏直观感受艺术魅力,组织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安排实践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 直接导入 ——— 布置任务:活动四同学们,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就像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特别的作品,让我们一起开启一场奇妙的中西艺术时空对话之旅。(展示吴冠中《松魂》和波洛克《夏季:9A 号》的局部画面,不展示作品名称和作者信息)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看看它们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不同的感受?大胆地说一说你们的第一印象。 认真观察画面,积极分享自己对两幅画的直观感受,如画面的色彩、线条给自己的感觉,是否能看出画中描绘的物体等。 从学生的直观感受出发,激发学生对中西艺术作品差异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中西绘画作品对比分析播放视频并详细介绍吴冠中《松魂》的创作背景、造型、色彩、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欣赏作品,提问:“吴冠中先生用灵动奔放的线条勾勒松的形态,那这些线条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写实绘画中的线条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学生从画面元素、线条、色彩、创作手法等角度进行观察,并在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 播放视频并讲解波洛克《夏季:9A 号》的相关内容,提问:“波洛克这种颜料滴洒、泼溅的创作方式,和我们传统绘画的创作方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引导学生从画面元素、线条、色彩、创作手法等角度进行观察,并在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分析两幅作品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的异同点,发放对比分析表格辅助学生讨论。过渡语:那同学们,在对比了两幅作品的这些特点后,你们觉得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又有哪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两幅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学生的回答整理成表格形式展示出来。邀请各小组代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