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 / 其他版本 / 高一年级 / 编号:22960425

高中音乐高一年级《音乐与民族》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18 科目:高中音乐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民歌,音乐,学生,风格,民族,进行
预览图 2
高中音乐 高中音乐
《音乐与民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聆听《辽阔的草原》、《宗芭朗松》、《牡丹汗》等,感受、体验蒙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认识了解“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2.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形成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以蒙古族《辽阔的草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欣赏重点,在聆听、延长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的民歌风格。 难点:能主动分析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并能学会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关注少数民族民歌。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原因作适当研究。 教学内容安排 1.聆听、演唱蒙古族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区别认识长调、短调。理解蒙古族民歌音乐风格及题材形式。 2.聆听少数民族民歌,通过对比的形式掌握囊玛、维吾尔族的爱情歌曲的相关知识;对三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民间音乐分类知识要有所了解。 3.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的条件及原因做适当的探究。 四、教学资源建议 1.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相关文字资料和影音资料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注重挖掘学生中的教学资源。 3.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和小学阶段已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及相关音乐知识。 五、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布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 2.对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要保证必要的音乐时间活动。在聆听、模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认识、以及民族风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术语对民歌进行描述与情感的表达。 3.教师必要的少而精的讲解,在音乐时间活动中,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导 入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是祖国母亲的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几千年来,中华各族人民亲如姐妹,互相帮助,用自己辛勤劳动,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建设着共同的美好家园。 思考问题教师范唱《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 初步了解汉族民歌及少数民族民歌,他们的创作都来自于生活 展 开 教学环节 如何去欣赏音乐?教师讲解1.语言2.节奏3.旋律4.曲式结构5.地理位置6.风土 蒙古族: 欣赏《辽阔的草原》 提问:感受长调的特点。(结合旋律、节奏、音乐情绪) 简要介绍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 结合教材,聆听《辽阔的草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行对比。 藏族、维吾尔族音乐 听辩《宗巴朗松》《青藏高原》《牡丹汗》《阿拉木汗》四首歌曲 对比第一首第二首名称宗巴朗松牡丹汗民族藏族维吾尔族节奏平稳律动欢快旋律(情绪)典雅优美、细腻抒情明朗奔放、起伏跌宕主要民族乐器札木聂手鼓、 调式中国民族调式维族特有的民族调式(丰富)相关知识藏族民歌(囊玛)维吾尔族民歌 欣赏歌曲,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并进行比较 对长调、短调可以进行简单的辨别 学生主动对比欣赏可以掌握这两个少数民族简单的音乐特征 深 入 《辽阔的草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跟随歌曲哼唱旋律, 问题:总结长调和短调的特点 根据语言蒙语和汉语进行试唱。 思考:蒙、汉两种唱法的感觉是否一样? 3、教师通过歌词、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和民族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仔细分析作品 4.《宗巴朗松》《青藏高原》聆听后谈他的创作背景及风格。《阿拉木汗》维吾尔族歌曲风格比较明显,典型的节奏型。 师生互动,学生分辨语言,说明是哪个民族?分组进行讨论民族特点 进一步感受三个民族音乐的特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 拓 展 欣赏少数民族的视频,并回答是什么民族的音乐,具体回答是什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