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未庄———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阿Q———中国底层民众的灵魂画像 愚昧、落后、麻木、冷漠...... 湘西世界,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 这是一曲牧歌,哀婉而动听; 这是一幅画卷,美丽而宁静; 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观赏而难以触碰。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其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爱。他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风的淳厚朴实,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作者简介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周作人、废名、萧乾、朱光潜等。之所以称之为“京派”,是因为该流派作家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拥有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既具有现实主义气息,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 派 作 家 群 1916年 1924年 1931年 1946年 1949年 1988年 沈从文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 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苗汉土三家血统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 活在都市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 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只身闯北京,去北大“蹭课”。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1924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8年,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生平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 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 ... ...